板桥村
板桥村是是宦溪镇直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新东线12公里至16公里之间,福飞路贯穿本村,村建乡间水泥路宽5米,长2公里,确保群众出行快捷、方便。另外,板桥村在1958年福飞路开通之前是一条通往连江宁德,温州的古驿道,是农产品进城及经商的主要通道,促进城乡互利共赢,它正是板桥村的命名标致。 板桥村全村面积412亩,其中蔬菜田197亩,口粮地196亩,全村财政收入10.3万元,村人口141户总数435人,分成4个小组,党员23人,村民代表25人,村两委6人,从古至今是宦溪镇的重地窗口。板桥村主要姓氏有孔、周等姓,孔姓居多为村落主要姓氏。
板桥行政村历史悠久,大多数是孔子后裔,现在是73代-77代之间,相传是元朝年代从山东曲埠泗水迁移进来,康熙初年1717年,孔子后裔65代名叫孔君法去世,当年任官为职大夫,相当现在县长,埋在连江潘渡乡。每年村里清明节都要组织扫墓活动,来纪念前人的文化思想。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3.49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412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宋代
- 村庄占地面积:1016亩
- 常住人口:210人
- 主要产业:农业种植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4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10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
板桥行政村历史悠久,大多数是孔子后裔,现在是73代-77代之间,相传是元朝年代从山东曲埠泗水迁移进来,康熙初年1717年,孔子后裔65代名叫孔君法去世,当年任官为职大夫,相当现在县长,埋在连江潘渡乡。每年村里清明节都要组织扫墓活动,来纪念前人的文化思想,板桥村历来都是尊敬老人,邻里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好的社会风气。还有板桥村的生活方式也是爱吃馒头、面条、蒜头,这些都是从孔子故乡山东一样的。为了将孔子思想世代传承下去,板桥村于2017年建设了孔子书院。孔子文化广场和孔子书院是板桥村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在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板桥村积极打造“孔子文化村”,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廉政文化理念相结合,建设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同时坐落在村部旁边的“孔子文化广场”、廉政亭阁、滨水公园等,衬托着雅致的村貌氛围,公共设施齐全,健身器材召唤着村民运动锻炼,老人活动中心,幸福院,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是广大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村内两座胜境历史悠久,兴福胜境修建于乾隆辛西年(约公元1728年),建筑面积有500平方米,溪边胜修建于康熙初年(约公元1717年)年,建筑面积有300平方米,两座胜境历来是村民集会、议事、祈福之圣地,人们自觉以从善积德,邻里和睦,安定团结,凝聚民心,积积进取为宗旨,努力营造遵守公德,促进祥和社会氛围。厚重的历史沉淀造就出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思想品德。
村内两座胜境历史悠久,兴福胜境修建于乾隆辛西年(约公元1728年),建筑面积有500平方米,溪边胜修建于康熙初年(约公元1717年)年,建筑面积有300平方米,两座胜境历来是村民集会、议事、祈福之圣地,人们自觉以从善积德,邻里和睦,安定团结,凝聚民心,积积进取为宗旨,努力营造遵守公德,促进祥和社会氛围。厚重的历史沉淀造就出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思想品德。
板桥村又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平均海拔400米,村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现有多芬兰花基地、云南春舞花卉有限公司,福州国营农场,在我村有规模发展种植兰花、君子兰、九里香、金钱树、发财树、平安树等,由此有效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村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种植无公害蔬菜,以及水稻。加之板桥村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色乃是板桥村的一大特色,山峦重叠,巍峨山川,托起无数奇山怪石,名曰东西笋石峰,从山涧直拔云端,身在峰顶云雾绕膝,与自然亲近,山涧溪水长流不息,山高水远,漫布万丈,小桥流水人家,使人心广神怡。因此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将成为板桥村新的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