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村
两溪环绕,交汇于村前,整个村庄座北朝南,北靠丫门峡山,东邻耳后山,西至网裙山,南向笔架山,境内山峦起伏,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丽。
上村村位于霞浦县西部。落在霞浦三大流域之一杯溪流域中游,由柏洋乡九龙坑流域和崇儒乡倒流溪水汇聚村前,上村村因村坐落位置的独特,历史上古官道从村中经过,形成了水陆交通方便,承接着霞浦、福安、柘荣等三县市先民在这里贸易,从这里走向大海,走向外地。上村村大多数民居保留着清代建筑,整个古建筑连成一片,从清代乾隆年间延续到民国,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不同。
- 村落属性:福建省传统村落
- 村域面积:5.2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986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村庄占地面积:105亩
- 常住人口:460人
- 主要产业:水稻、水果、食用菌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15.7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30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盐田畲族乡
上村村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元代发前这里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随着各个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村集市,加快了繁荣的步伐。据《林氏家谱》记载,清初禁海后,林姓从溪南青山搬迁到这里,为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依据。随着沿海村民迁入,清乾隆年间,这里空前发展。从此文化得到了提升,村里出了不少文人秀才。在二战革命时期,这里成了革命根据地,叶飞、曾志等先辈在这里居住过,于1934年4月在这里建立了福霞县下西区苏维埃政府。上村村大多数民居保留着清代建筑,整个古建筑连成一片,从清代乾隆年间延续到民国,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不同。同个时期,由于家族经济不同,其建筑特点不同,使用材料不同,有砖木结构,也有土木结构,有硬山顶,也有歇山顶,有砖墙,也有土墙。街巷两边均设有排水沟,全村排水连成一体,不管是多雨季节,还是洪水,村落从不浸水,地下排水结构实为罕见,是古代建筑中的一大亮点。
一、上村村主要有汤姓,郑姓,林姓,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神节,但是最为隆重的是“正月十八神节”,主祭大宫国姓爷郑成功,相传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霞浦沿海一带活动,受到了很多海边渔民的支持,后来收复了台湾就没有来到霞浦,霞浦郑姓为了纪念先祖郑成功,就把他敬为神,每年神节,全村村民都会到大宫来拜祭。200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规模大,全村参与。
二、柿干制作工艺。上村村两溪溪岸,山谷底下村民种植大量的柿子,到了收成季节,为了更好的保存和外销,村民将大量的柿子做成柿干,销往外地。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和柿干价格不高,导致柿干制作濒临绝境。
三、香的制作。祭祀活动中少不了烧香拜祀,明代初期,聪明的先祖。就利用上村的香楠木屑制作大小各种各样的香,利用水陆交通的便利,往霞浦、福安等地销售香料。尽管目前我村交通滞后,但是香的制作一直在这里延伸。
上村村坐落在霞浦三大流域之一杯溪流域中游,由柏洋乡九龙坑流域和崇儒乡倒流溪水汇聚村前,两大溪流夹流后流入盐田海中。其四周山峦起伏,密不见出水口,宛如“罗星锁水口,代代出富豪”。村后高峰耸入云端,山脉正北方向缓缓而下,象一艘从山里来的竹排下滩,承载着上村村向前发展。村落古民居大多坐癸向丁,纳于坎卦,两水夹流汇聚后水出乙,村前明堂辽阔宜于耕作,溪外四山环绕,乙辛丁山耸秀拱抱,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