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下村
漈下村地处屏南县境之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平均海拔802米,距县城15公里,系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1709-1776)的祖居所在地。全村455户1411人,下辖洋头仔自然村,共18个村民小组,党员50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据载,漈下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浙江入闽,定居漈下繁衍,至今己有580多年。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志性建筑是明代古城楼和马氏仙宫;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甘国宝指虎画和民间习武器械石锁石蛋等存世,习武之风盛行至今。
村庄坐东朝西,四围群山环护,庐舍依山沿溪构筑。呈“臼”字分布。全村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村内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漈水安澜”四个字题写在村内明代遗留下来的城楼上,字体苍劲,写出了龙漈甘溪的水脉流态,透出了繁衍在这一带的甘姓子孙繁荣昌盛的奥秘。
漈下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涉台古村、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漈下建筑群)、福建省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国家级3A级景区。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18.03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411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 明代
- 村庄占地面积:711.6亩
- 常住人口:600人
- 主要产业:农业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20.58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70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
漈下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浙江入闽,定居漈下繁衍,至今己有580多年。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志性建筑是明代古城楼和马氏仙宫;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甘国宝指虎画和民间习武器械石锁石蛋等存世,习武之风盛行至今。
漈下村具有近400多年的传统武术历史,村民中多人享有武术传人之称号。漈下武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一代名将甘国宝而声名大起、发扬光大,久著盛名的主要有虎拳、板凳功以及以各类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道具的锄头功、扁担功、竹杆功等,迄今村里仍保留着当年练武的工具,如:大石锁2件,(各500斤),大石球2个(各百斤)。马氏仙姑为漈下特有的民间信仰,祖庙为龙漈仙宫。每年农历6月,由7到9人组成迎仙活动首领,到龙际仙宫求择活动日期。迎仙活动祈求全村官升发财、丰收兴旺、幸福安康。活动期间做戏三天三夜,活动开始时由大男抬仙轿、香亭、香案等,其他大男小女拿匾扛旗子,队伍约几百人不等,队伍宏伟壮观。
漈下村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地占村域土地总面积达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典型山区林业村。村落周边地貌为山盆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盆地平均海拔770米,四周山体平均海拔900米,村域最高峰文笔峰海拔1230米。漈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龙漈溪,上游分东西两溪,流至村落中部,合并后穿村而过,溪水清澈风底,锦鲤穿梭,又有鲤鱼溪之称。村域文物古迹集在古村内及其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