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
桂峰历史悠久,满目皆古,有古书斋、古碑刻等珍品,现存明清古建筑39座,是全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村落之一。
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曾经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是尤溪内地以及内地县市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最佳中转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就现代而言,从福州省城到桂峰仅110公里,仅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与武夷山、将乐、泰宁等旅游景点均有高速公路互通。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26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302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宋淳祐七年(公元127年)
- 村庄占地面积:23187亩
- 常住人口:314人
- 主要产业:农业、旅游业
- 地形地貌特征:高原
- 村集体年收入:24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51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
桂峰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几乎厝厝有书斋、书房。亦儒亦官亦商的传统文化还在潜移默化对后辈产生着影响。据记载: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名、中举人者12名、中秀才者多达412名,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桂峰独特的理学文化、建筑文化、姓氏文化、地理文化。
桂峰的民俗文化主要有:“闽剧”、“节庆活动”、“祭祀崇礼”、“婚丧嫁娶”等。桂峰方言属于福州话语系,福州闽剧在这里影响极大,桂峰村“闽剧戏社”较为大气高雅,更有影响力,俗称“琴馆”。在桂峰的节庆活动中,春节:净室焚香;立春:祭祀牛神,迎接土牛;元宵节:老少欢歌笑语迎灯、赏灯;社日:二月择吉日塞社迎社神,以祈祷风调雨顺;清明:于门外插柳。桂峰有祭祀祖先的习俗,除了家祭外,祠堂祭祖是家族祭祖活动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一种。在桂峰村,看亲、合婚、下聘、定婚、择吉等三书六礼这些风俗,各村大致相同或大同小异,但这些五乡八里中唯桂峰的婚宴办得隆重。除此大宴,小习俗也颇多,如谁家有新生儿,应在三旦日给每家亲朋戚友分上一盏熟豆和一粒红蛋以及首年的“春头季”,即三月三分艾粿,九月九分碱粿等风俗,以示庆贺,至今盛传。
群山环抱,山青水秀,云雾萦绕,气候宜人。有一条溪流贯穿全村,村口处建一“石印三桥”,扼住村口,成为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村内有桂峰八景,村前有深坑大峡谷,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