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石壁镇石碧村
石碧村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其后又谐音成石碧,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闻名遐迩的国家4A级景区“客家祖地”所在地。
石碧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的宁化县石壁镇西部,距县城20公里、镇4公里。国家4A级景区-客家祖地及红独立第七师旧址群(省保单位)就坐落在村内。村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国道356线(原为省道307线)穿村而过,距永宁高速公路石壁互通口仅4公里。
  • 村落属性:省级传统村落
  • 村域面积:4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2589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唐代
  • 村庄占地面积:260亩
  • 常住人口:1311人
  • 主要产业:烤烟、荆糯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19.54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6523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
村落历史文化
客家是中原汉人南迁后的称呼,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巢起义(公元875年)开始由于中原地区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尖锐,战乱频仍,社会残破,生产衰败,促使中原地区汉民纷纷南迁到江南的鄂、赣、苏、浙等地区。这些南逃的汉民几经辗转周折最后终于在闽赣粤三角地区,特别是在武夷山南段,以闽赣汀三江之源的地段以赣南的石城、闽西的宁化为中心的大片山区,包括宁都、瑞金、长汀、清流、明溪等地区居住。 尤其是以宁化石壁为轴心的地区,南迁的客家先民在这里避难居住的特多,从而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聚集地和中转站。每年的10月已成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不远千里回到祖地来寻根祭祖,缅怀客家先民,逐步形成独特的客家祭祖习俗,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碧村是宁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红支前的模范标兵村,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是宁化苏区贡献最大和牺牲最重的村之一。1930年全村总户数才118户、780人,但参加红军户数就达96户、136人,牺牲113人;其中经民政部门认定在册的革命烈士就达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第一村,2012年9月被命名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
村落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民间祭祀,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式。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中,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08年6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中原汉民在迁徙过程中,就地采集了一些具有药理作用的青草药,经洗净切碎后于花生米一起擂烂,再加入粉干、粉皮,红豆、薏米等制作成了风味独特的客家擂茶。这种擂茶饮品食疗与茶饮兼而有之,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并已成为当地最具盛名的特色风味小吃。宁化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现已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落自然环境
石碧村地属河谷盆地,境内四周高,中间低,四面环山,西高东低,西北和东北以威武的武夷山脉作屏障,境内丘陵起伏,山重水复。地貌为海拔 340~360 米之丘陵构成的夷平面,山头广布一层砾层,高出当地河床面 30-40 米。其盆地由紫色粉砂岩组成,发育随处可见的高山、奇峰、赤壁的丹霞地貌。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古色古香 青山绿水
建筑面积:92平方米
石碧村三皇弄15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