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新塘街道梧林社区

梧林传统村落位于“福建‘芯’小镇环湾后花园”——晋江市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面积近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100人,旅居海外华侨1万8千余人,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景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展示点、泉州市特色乡村、晋江市首批最美乡村,现状格局保留完整,建筑类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村落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132幢,集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该项目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周边集成电路产业园联动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致力打造成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游客到这里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 2015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对梧林社区的规划、保护工作,并着手对梧林进行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房屋测量和文史资料收集汇编等。2017年3月,正式启动对村落的保护性开发,规划面积1400亩,规划一期核心保护区、二期坑仔堀区、三期田野风光区,分期建设: 一期: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155亩,按照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征收、集中保护修缮、业态招商运营。聘请北京清华同衡设计院规划设计,坚持“原汁原味、原貌重现”原则,采用传统工艺保护修缮,目前已完成113幢建筑的修缮及7个景观片区中的5个片区并对外招商运营。联手青岛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心”,以产业为“骨”,以自然为“表”,在传统建筑中注入全新的生活方式,布局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品质住宿4大业态,打造“醉闽南”“意南洋”“家国情”三条主动线,以“体验”为核心,建立乡村振兴文旅赋能新模式,打造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对外围原住民就地保留,外立面统一改造,尽可能保留本来的乡村面貌和肌理,这是项目的最大特点。 二期: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幢、商业动吧4幢、精品酒店7幢、大师工作室8幢、停车场车位592个,作为晋华、渠梁集成电路产业园的服务配套,将为集聚高端人才提供优质工作、生活服务,强力助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 三期:田野风光片区总规划面积695亩。以乡村田园为基础,打造集亲子娱乐、文化乐学、乡土研学、活力运动、美食体验等于一体的南洋风情亲子度假目的地,将成为晋江首个乡土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产品体系以首个南洋主题萌宠乐园为核心,布局6大主题体验乐园——南洋探秘无动力乐园、亲子活力运动园、卡丁车竞技园、萌宠儿童乐园、田头五谷学校、呷霸食街,设有网红业态有机亲子餐厅田间食宴、南洋儿童艺术中心、田间市集、自然工坊及情景夜游主题——南洋奇幻世界,打造晋江侨文化主题乐园。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1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855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明洪武年间
  • 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
  • 常住人口:2100人
  • 主要产业:旅游业
  • 地形地貌特征:平原
  • 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
村落全景展示
村落历史文化

梧林古村落基于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明显,是一个能够体现平民宗族集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顽强生存能力的聚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价 值特色。其主要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村落演变清晰,格局保存完整梧林村落演变清晰。 村子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传明洪武年间,丰田山兜人旺生公赶放鸭群至梧林,在此沿溪定居;后发展至清末,开始有人旅居海外,民国时期,华侨陆续返回梧林建造大量精美的洋楼、番仔楼和大厝。自明清形成发展的村落,如今保留了完整的典型闽南村落的主要街巷格局,从平面上呈现以宗祠为中心辐射状发展形式,同时风水林、风水塘等历史信息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2)背山面水,围塘而居的典型村落格局。 梧林的山水格局是古村落选址的典型格局。村落坐西北朝东南,北方山脉呈环绕之势,梧桉溪绕过村落,在村前向外弯曲,是传统的“腰带水”的形式,呈现“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同时,房屋大都面向风水塘的方向,呈现典型的闽南村落特征。 (3)分布集中、类型丰富的传统大厝群 梧林保存有类型丰富、风格流变清晰的传统大厝群。传统大厝以条石为基、红砖为墙、木为框架,砖石木混搭;墙面一般为红砖,部分多灰白色花岗和红砖进行组合砌筑, 构成独特的红 砖图案;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和悬山式,双坡屋面覆盖红瓦;屋面和屋脊均为曲线;屋顶轮廓丰富,屋脊曲线成弧为“燕尾翘”;墙头多层线条凹凸压顶,檐口优美厚重;雕刻类型丰富,包括泥塑雕、木雕、砖雕、石雕等。梧林现保存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厝42处,体现了明至清大厝空间演进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营建特征,是闽南传统建筑研究的难得样本。 (4)景观体系与防御工事 梧林村具有“三区、一塘、十字街”的较为规整的村庄空间布局形式,村落的重要公共建筑(枪楼、五层厝)、开放空间与重要街巷形成相互对位的景观体系,都体现出梧林古村落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周边资源条件建设的独特智慧。同时,村民以枪楼、大型建筑群为代表的形成的安防保障技术及历史防御功能的围合工事,以及梧林华侨建筑群等建筑遗存反映的建筑技艺,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洋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村落民俗文化

由于古村落外围保留了大量的现状居住片区,原住民得到了大量的保留,因此其传统生活、民俗信仰活动等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留,古村落依然保有相对完整的活态闽南民俗文化;

村落自然环境

(1)严格保护村落周边山水格局,重点保护“背山面水,围塘而居”的典型村落风水选址和“山、水、村、田”浑然一体的整体格局。 (2)针对石鼓山的保护,要加强山体保护与修复,禁止开山挖土、取石,修筑隧道等破坏山体结构和环境的行为。同时增加林木树种,增强对山体林木的巡视,防止出现森林火灾。 (3)重点保护村落周边,尤其是梧桉溪两侧的农田景观,延续传统耕种方式,恢复被侵占和荒弃的农田,维持种植规模。适度发展观光农业产业,加强农副产品的开发,以及相关的创意包装和销售工作。 (4)控制村落现有边界,禁止无序蔓延。 (5)保护梧桉溪河道,清理河道垃圾,保护河水的水量和水质;禁止向水体内倾倒、排放垃圾及其他污染物质;村内增设污水排放管网,避免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改造石砌河堤为自然堤岸;协调防洪工程进行驳岸景观整治,增加沿河绿化,种植易成活的本地水生植物,体现村落特色。整治梧桉溪西侧建筑立面,塑造整洁的村庄入口景观形象。 保持风水塘原始形状,改善水塘水质,整治水塘周边环境。整治坑仔堀周边环境,其整体风格应自然,与田野的风光相融合应。将风水塘、坑仔堀周边区域塑造为村内的日常休闲活动空间。

宣传视频
本村待认养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