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新桥镇产盂村

   漳平市新桥镇产盂村位于新桥镇的南部山区,村部距离漳平市政府约 30 公里,距新桥镇政府约 28 公里,交通方便,老省道贯穿全村,村庄海拔约 560 米左右,辖区内有产盂村和吴家山自然村,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产盂、西桂坂、东墘和牛隔山。全村总人口747人,222户,村民代表25人。总土地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人工造林面积2.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6万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油茶,水稻种植,其中油茶收入占全村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产盂村位于新桥镇的南部山区,村部距离漳平市政府约 30 公里,距新桥镇政府约 28 公里,交通方便,老省道贯穿全村,村庄海拔约 560 米左右,辖区内有产盂村和吴家山自然村。全村总人口747人,222户,全村共34名党员,村民代表25人。总土地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人工造林面积2.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6万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油茶,水稻种植,其中油茶收入占全村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2023年产盂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6万元。201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产盂村";2020年漳平市人民政府授予"漳平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2022年通过龙岩市级人居环境整治“两治一拆”行动验收。近年来,产盂村党支部为进一步发挥产盂村产业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油茶产业,依托现有油茶资源优势,提升油茶成品质量,拓展茶油销售渠道,积极地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打造油茶文化电商直播平台,培育漳平油茶文化,促进产业融合。

  • 村落属性:传统古村落
  • 村域面积:40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747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明朝
  • 村庄占地面积:843.9亩
  • 常住人口:130人
  • 主要产业:油茶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25.5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5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新桥镇
村落历史文化

产盂村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和人文景观,有百年古民居聚群、百亩风水林、千年古茶树王等,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根据当地黄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时村名为“和顺盂”,意寓地利人和,至清康熙时改为今名。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属和睦里武楼社为产盂乡。1934年称产盂保,隶第四(新桥)区武陵联保(后为武陵乡)。1943年并属新桥镇钱坂保。建国初属新桥镇为产盂村。土改后属新桥区钱坂乡。1958年公社化,称产盂大队属新桥公社。1961年划属钱坂公社。1965年复属新桥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称产盂村属新桥镇。民居特色鲜明,古民居集中连片,颇具规模,蔚为壮观,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 52 座,古祠堂 4 座,多数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古色古香。

村落民俗文化

油茶是产盂村的知名品牌,远近闻名,被誉为“闽西油茶第一村”,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传统工艺保存至今,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盂村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扶持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产盂村拓展“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产业发展新渠道,打造 “闽西第一油茶产业发展实验基地”,力争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村落自然环境

产盂村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和人文景观,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百年古民居聚群、百亩风水林、千年古茶树王等。古老村落凸显鲜明的传统建筑特色。这里的古民居集中连片,颇具规模,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52座,古祠堂4座,多数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古色古香,民居特色鲜明。除村部办公楼为新式建筑外,民居建筑全部为旧式闽南风格,全部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6%,为漳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聚集村落。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宅邸民居 坛庙祠堂
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漳平市新桥镇产盂村67-1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
院落式大厝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产盂村吴家山7-1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