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复村位于南山镇东面,东临连城,南与上杭南阳相接,是长汀县的南大门,距长汀县城43公里,现今国道319线,赣龙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中复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保6处,县保1处。中复村山水格局清晰,生态环境优美,便于产业发展与规模经营。
中复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子古名叫钟屋村,因为村民大多姓钟,钟姓村民在这儿建造客家人特有的围屋而居,慢慢的,村子越来越繁华,成为了周边的中心,就改为中屋村,到了1929年,红军攻入长汀城,改为红屋村,到了1934年,红军从此出发长征,国民党又改名中复村,有光复之意,中复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复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村电商,把发展红色旅游、发展现代农业和规范发展集市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红军长征第一村,发生了辉煌巨变,故“中复”亦有复兴之亦,代表着乡村的振兴。 中复村是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起始点,红军长征第一村,该村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松毛岭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红军战地医院旧址、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水角哩九厅十八井等。此外,12座客家围龙屋与红色资源交织在一起,距今300多年历史,保存较为完好。日前,国家发改委已将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列入红色旅游重点扶持项目。
人文景观上,中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商界、政界等名人众多,形成了中复村独特的人文内涵。观寿公祠内堂匾机楹联,为清代康熙邑志修职郎钟扬清的手迹,唐末闽王王审知,中复村人把他尊为神。唐代杰出的园林艺术家钟可大、明一代大地师钟文兴、唐武后广州刺史钟绍高、明官致汀州巡抚史钟胜生等,明清两代出了进士以上的21名和知县以上的13名,现代出了3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其中处级以上干部14名,博士、教授5名。这些古今名人在故乡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为中复村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此外,中复村人有种的兰花、桂花的习惯,均已有数百或上千年的历史,品种多样,并留有许多民间传说,增添了中复村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庆民俗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为中复村有传统的龙灯、花灯节日、三太祖庙会、“抗公太”“挑一担” 、客家山歌和客家的红白喜事的仪式等等。 地方特产上,拥有河田鸡、酿豆腐、笼床糈、老酒等特色美食。
中复村地处福建省长汀县东南部,长汀属武夷山南段,区内支脉纵横交错向腹地延伸,形成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中复村地理环境属于盆地,该盆地沿中复溪流分布,南北长约14个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东边为高山,西边是矮岭,山岭相间成盆地。 中复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685.6毫米,无霜期年均260天,四季分明。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随着冬夏季风环流的转换,形成夏长冬短、春秋对峙,垂直气候明显,干湿两季分明。 中复村域范围内分布着中复溪、多条灌溉水渠以及水塘,共同构筑形成山背的水网体系,村内有较大水塘、河流水系丰富,水利设施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