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龙村开基于明朝,南邻冬古村,东邻湖尾村,北邻西坑村,西北邻顶西、西埔村,西南邻探石、金石村。四山拱卫(庙山、鞍山、庙后山、面前山),呈龙腾虎跃之势。全村经济以务工为主,养殖业及农业为辅,村民人均存收入27512元。全村总面积8.487平方公里,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村中心。
梧龙村始建于明永年甲申(1404年),由开基祖林氏携妻儿从邻县迁入东山,沿着浯江结草为庐,奠定了村庄的格局,肇启了梧龙的历史。
明嘉靖九年(1530)前属漳浦县,明嘉靖九年诏安建县属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五都二图梧(浯)龙保。东山建县后,属第三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东山县复兴乡梧金保、龙营保。解放初期为西埔区(二区)梧龙乡。1956年与探石合为白埕区梧龙乡。1957年撤区并乡,为西埔乡梧龙小乡(探石村另析出为探石小乡)。1958年为西埔公社梧龙大队。1984年为西埔镇梧龙村。2014年,梧龙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古村落名录。
梧龙林氏家庙供奉的林氏祖先林震,曾是直棣太仓府四品知府,他笃礼崇义,奉母至孝,官清政勤,功劳卓著。明朝嘉靖癸丑1553年,全村经通力合作扩建祖祠为一厅二厢房,主厅中堂掛篇“作求堂”,大厅前上篇“林氏宗祠”。
清朝康熙庚戌1670年再次扩建为现之堂样,祖祠后面设靠背,至七世祖同知公,改“林氏宗祠”为“林氏家庙”。林氏家庙的“清勤自励”牌匾是朝廷特诰赠,老房屋脊设计蕴含着五行水木金火土。2017年林氏家庙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梧龙村的“扛酒”“攻炮城”“劈甘蔗”等传统民俗与传统村落一样,沿袭百年至今不变。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梧龙村都会举办“扛酒节”,在林氏家庙前举行祭拜活动,祈求全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告示后人不忘祖训、清勤自励。
梧龙村落位于西埔镇梧龙村,这里山林丰茂,花果飘香,有东南“鱼米之乡”之素称。村落中祠堂、庙宇、古井等古迹保留完好,宛如闽南建筑风格大观园,在青山绿水间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梧龙村分为两大部份。一部份是新区,一部份是旧区,新旧对比,显而易见。新区又分三部份,一部份耸立在通往西埔和冬古的公路两边,一部份邻近庙山公园,另一部份则散落在西埔镇东埔社区辖内。新区虽一分为三,但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外观一式瓷砖贴墙,大天井、拱门楼、三到四层不等。新楼高耸林立气派,四周道路四通八达,花木扶疏掩映。
旧区以林氏祠堂为座标,外延四周。林氏祠堂肃穆端庄,蔚为壮观。门口是长方形的大埕,用来聚会和朝拜。两边民房延续明清古典建筑的风格,红瓦白墙,燕尾翘脊,横平竖直的整齐排列,有着闽南沿海独特的建筑风格。村落古屋虽是土木瓦建筑,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淋,却亘古如昨,依旧可见昔日的风采。
梧龙村多年来致力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加强村容村貌的治理,相继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生态水渠,加强了宜居环境的规划整治和道路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