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治平畲族乡彭坊村
彭氏祖先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开基,至今已有1100年历史。村庄前面有一条河流环抱,三座桥梁,整个古村建筑成四方形,有40多座成片明清古建筑。
彭坊村位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东南部,村落面积106亩,现辖1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196户927人;有村干部6人(其中县派1人),中共党员30人。林地面积18760亩,耕地面积724亩,主要发展了烤烟(560亩)、甜玉米种植(合作社种植1600亩,其中本村500余亩)、机制炭(仁华机制炭厂)、水稻制种、笋竹业等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方面,完成了沿河步道建设、村庄巷道整治,以及裸房整治和墙面改造。
  • 村落属性:传统村落
  • 村域面积:6.67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927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唐代
  • 村庄占地面积:106亩
  • 常住人口:500人
  • 主要产业:甜玉米、笋竹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16.75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216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治平畲族乡
村落历史文化
自从彭氏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开基,由江西宁都白鹭树下迁入,至今已有1098年历史。由于彭氏最早开基,故称彭坊村。现在居住的有彭、赖、范三个姓氏,赖氏秉英公于南宋景定年间由汀州府馆前迁入,范氏天赐公(相传为元末明初陈友谅部之将领)于明朝洪武三年(1371年)从建宁松溪迁入。 村庄前面有一条河流环抱,三座桥梁,整个古村建筑成四方形,有40多座成片明清古建筑,规模较大,雄伟壮观,实属罕见。主要分为三姓祠堂和范氏祖厅。祠堂建筑保存较好,依年代顺序,均为座正东北朝正西南方向,主要有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重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占地面积892平方米),范氏元瑞公祠(始建于1570年左右,建筑面积356平方米),赖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损于文革,后重修,建筑面积392平方米),范氏思敬堂宗祠(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建筑面积769平方米)。范氏祖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有致、结构科学、装饰精美,原来范氏八房均修有规模较大的众厅,均兴建于清道光年间,现保存较好的尚有4处:士健公祖厅(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士佑公祖厅(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士俭公祖厅(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士侣公祖厅(建筑面积893平方米)等古建筑。 据族谱记载,该村自古多有文人(太学生、贡生、监生若干)、商贾和乐善好施之人。彭氏:文人墨客层出不穷,最引以为豪的是乾隆十五年彭士光被钦命为福建全省学政,属正三品文官。范氏:明洁公,嘉庆元年(1796年)监生,生有八子。其中,长子士伊公,字汝霖,为嘉庆十四年的贡元;其余七子多为监生。明洁公之后人为监生者众多,考取进文学功名者数人,十五世圣才公荣获军功六品,十五世圣吉公为同治年间道库大使。在思敬堂门前立原有一对石桅杆,是为士伊公而立,毁于文革,套斗、桅杆残石、上马石和练功石等散落村间。
村落民俗文化
彭坊村民俗活动丰富,主要有舞龙灯、抬菩萨、做牙会等。舞龙灯民俗相传始于明朝,当地百姓称之为猪笼灯或称板凳龙,龙灯的长短取决于族里男丁多少,家族男丁人口多,龙灯则长。抬菩萨“打醮”习俗相传数百年的延续至今,祭祀活动多选农闲季节的吉日进行,祈祷上天保佑,风调雨顺,期间全村老少斋戒七日,族里乡贤为公益事业募捐筹款。“做牙会”习俗也相传至今,每十年当中菩萨才会来村常驻一年,届时各家各户宾朋满座、热闹非凡。
村落自然环境
彭坊村临河而建,环境优美,拥有林地8889.75亩,耕地1160.25亩,全村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水土流失少,水源丰富,土壤肥力好,耕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良好。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依山傍水 古色古香
建筑面积:117平方米
彭坊村彭坊123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