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霞村有9个村民小组,847户3228人,其中侨属占90%,是市著名侨乡。 一、耕地1300亩,山地12亩,浅海滩涂20000亩,主种花生、甘薯。有卫生所、中学(侨办)、小学、老人活动中心等。水泥路连接省道201线。1985年至2008年,随着社会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不少村民都建起了小洋楼。村财投入建设奎霞大道1.8公里,奎昔道线1.1公里,村中各主干道路全部为水泥路面结构,并架设照明路灯,做到净化、亮化、绿化,在大路边村北面有村委会大楼,村南面有民兵哨所大楼。 二、农业经济:截止2008年,村中有内外资企业,有石材、制衣、化工、家私等32家,有猪、新旧海堤海产养殖池12家。浅海滩涂紫菜养殖3300亩,海蛎养殖园4000亩,并有数处的蔬菜基地,村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超万元,过着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生活。 三、历史沿革:二十年代初旅居海外乡亲创办菲律宾奎霞同乡会、1958年新加坡西河联谊社。1985年成立香港奎霞同乡会,2003年成立澳门奎霞乡亲联谊会,2006年成立厦门奎霞侨乡联谊会。这种的精神,代代相传,国内外五个奎霞同乡机构一直以来致力于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奎霞村素有“奎聚德星人文蔚起,霞成绮障藻采纷披”之美誉。 宗族介绍:奎霞林氏,系九牧长房林苇公派下,初居莆田前埭埔尾村,传至环公移居仙游埔锦,于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由仙游迁至奎霞!奎霞早称“东京堡,后称庵下,是地奎山聚秀,云蒸霞蔚,故称奎霞”。旻斋公列晋安林三十世,为奎霞一世祖,立族以来,经元,明,清,民国至共和。历经七百多年传三十余世,地杰人灵。才丁两旺。据相关族谱记载,奎霞林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分支至各处,其中有厦门地区,本镇后头村,和美村,石井后头村林氏系奎霞六世祖陈平公在明初时期迁居分支,到了陈平公三世孙又分支至和美。如今分支出去的奎霞林氏后裔历经近27世其后裔分布至海外各处!传数千人。 四、祖祠:宗祠是一个族系供奉列祖理宗的庄严肃穆之堂,始祖系后裔表达孝思,宗亲祭奠祖先的地方!宗祠规模多寡直接反应其族的人丁,经济发展的发展情况! 奎霞林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三十二年甲辰年1604年,据族谱记载,祖祠历经多次重修,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另建门楼,民国十八年1929年修大宗祠,1949年后修复三次,1995年在海内外奎霞乡亲齐心努力下再次将宗祠以及门楼一并大修
二十年代初旅居海外乡亲创办菲律宾奎霞同乡会、1958年新加坡西河联谊社。1985年成立香港奎霞同乡会,2003年成立澳门奎霞乡亲联谊会,2006年成立厦门奎霞侨乡联谊会。这种的精神,代代相传,国内外五个奎霞同乡机构一直以来致力于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奎霞村素有“奎聚德星人文蔚起,霞成绮障藻采纷披”之美誉。
奎霞林氏,系九牧长房林苇公派下,初居莆田前埭埔尾村,传至环公移居仙游埔锦,于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由仙游迁至奎霞!奎霞早称“东京堡,后称庵下,是地奎山聚秀,云蒸霞蔚,故称奎霞”。旻斋公列晋安林三十世,为奎霞一世祖,立族以来,经元,明,清,民国至共和。历经七百多年传三十余世,地杰人灵。才丁两旺。据相关族谱记载,奎霞林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分支至各处,其中有厦门地区,本镇后头村,和美村,石井后头村林氏系奎霞六世祖陈平公在明初时期迁居分支,到了陈平公三世孙又分支至和美。如今分支出去的奎霞林氏后裔历经近27世其后裔分布至海外各处!传数千人。
耕地1300亩,山地12亩,浅海滩涂20000亩,主种花生、甘薯。有卫生所、中学(侨办)、小学、老人活动中心等。水泥路连接省道201线。1985年至2008年,随着社会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不少村民都建起了小洋楼。村财投入建设奎霞大道1.8公里,奎昔道线1.1公里,村中各主干道路全部为水泥路面结构,并架设照明路灯,做到净化、亮化、绿化,在大路边村北面有村委会大楼,村南面有民兵哨所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