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镇丁坂村
丁坂村位于西园镇南面,距漳平市市中心7公里,距西园镇政府2公里,东邻菁城街道顶郊村、福满村,南界拱桥镇梧地村,西连西园镇西园村,北与和平镇和平村相连 。丁坂村处于西园交通大枢纽,临近高速公路、动车站,向东连市区,交通条件便利,距漳平西高速路口1.8公里、漳平西站3.8公里,菁华大道横贯南北。丁坂村村域范围1762.68公顷,除九龙江沿岸用地外,丁坂村内大部分用地为低山丘陵,地形复杂,整体地势西低东高、北低南高。亚热带季风气候,中部河谷地带受海洋性季风影响,为南亚热带气候,具有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垂直气候显著,干湿季节分明,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6.9℃~20.7℃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839.9~1852.9小时;年平均雨量在1450~2100mm之间;风向由于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变化,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1.2m/s,每年5~10月易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 。西侧紧靠九龙江,生态景观优越。(1)一产,主要种植各种作物,有稻谷等粮食作物和蔬菜、花生、水果等经济作物。(2)二产,主要为村庄东北角的登榜产业园,占地6500亩,现状主要为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3)三产,主要为商贸服务业。(1)户籍人口:2022年末户籍数888户,户籍人口2950人。其中男性1545人、女性1405人。(2)常住人口:2022常住人口为4500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2022年本村户籍常住人口2000人,占户籍人口比例为70%。外来产业人口:2022年约2500人。
初为邓氏来此定居,以地处江畔(方言称“坂”)取名“邓坂”。后因水灾,邓氏他迁,别姓人迁入,以谐音改为“丁坂”,也叫“珍坂”。寓人丁兴旺、珍贵发达之意。之后,村人以参与科举考试多中式,雅化为“登榜”。今村民依旧称丁坂。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居仁里丁坂社称丁坂乡。1934年属登前保(与前洋坪合),先后隶第一区丁坂联保、登泰乡、党泰乡。建国初,属党泰乡登前村。土改后,属党泰区称丁坂乡。后并属西登乡。1958年公社化,称丁坂大队,先后属党泰、城郊、西园等公社。1961年曾分设丁坂头、丁坂尾两个大队;1964年又合为丁坂大队。1984年后,属西园乡称丁坂村。2013年10月,西园撤乡设镇,为西园镇丁坂村。
2021年丁坂村获评福建省第四批传统村落,是九龙江沿岸第一个省级传统村落。
丁坂传统村落紧临九龙江,背靠凤凰尖。九龙江傍村而过,村庄地形为下水鱼形,乃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民居密集,大部分处九龙江北溪两岸丘陵坦地,呈散落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古建筑群保存较好,其中清代古民居20座、古遗址4处、古驿道1处、古渡口3处、古枪楼1座、古庙宇3座、木牌坊1座、石旗杆6支以及明代石拱桥2处、古牌匾等文物。清代民居集中成片,四合院规整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古民居建筑工艺精湛,窗花斗拱精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墙壁彩绘,古色古香,韵味深长。代表性古民居有崇德堂、衍庆堂、广德堂、保德堂、仪盛堂、懋敬堂、笃庆堂、仁德堂、余庆堂、玉德堂、治庆堂等。
- 村落属性:传统村落
- 村域面积:17.6268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2636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1984年
- 村庄占地面积:26440.2亩
- 常住人口:1065人
- 主要产业:农业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160.3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029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西园乡
丁坂村建筑风格古朴敦厚且集中连片,整体保存完整。建筑多为合院式木厝,部分类似闽中土堡形式。建筑整体呈现“灰黑瓦、悬山顶、深出檐、青灰砖柱”的地方特色。丁坂村地处福建腹地,受到东西南北各种文化成份影响,丁坂村村早期建筑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后受到中原等文化影响,建筑逐渐转变成现如今合院式木厝,但还保留部分干栏式建筑特点,村内大部分建筑地基较高,地基在1米左右;受到闽南建筑影响,部分建筑出现闽南建筑的燕尾脊与马背脊形式;还受到西南客家围屋、三明土堡的影响,建筑墙基与土堡相似,采用夯条石或毛石,高度1米左右。单体建筑:主要是合院式建筑,一进或两进布局,采取中轴对称布置建筑组群:主要是以合院式建筑为基本单元,依据道路关系和等高线布置。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村落传统建筑充分利用建筑位置上的自然空间,或依山傍路,或田边地头,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多为方形门窗,门窗形式简朴,窗户多为竖向直棂窗。部分民居建筑面山外墙带有一对圆窗,与方窗形式不同,多为斜方格直棂窗,少部分窗户还带有木雕刻。丁坂村建筑装饰精美,运用木雕、石雕、彩绘等技法装饰房屋。建筑在其他部分也很具有特色,斗拱与户对上的木雕刻,柱基石刻等。丁坂村历史环境要素众多,现存主要有木牌坊1座、古驿道1处、古渡口3处、古庙宇3座、石旗杆8支、明代石拱桥2处、古井6处、以及古树8株。
(1)龙舟竞渡。 漳平在明清时期已有龙舟竞渡活动。九龙江两岸村民各置龙舟,在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以先夺标者为胜,历久不衰。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仍是群众喜爱的一项水上竞技项目。1965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龙舟竞赛停止达20年之久。丁坂龙舟队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8年5月21日,丁坂龙舟队前往福州参加省首届龙舟比赛,获得第二名。1989年9月22日至24日,丁坂队代表福建省队远征武汉,参加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赛程1000米第四名、600米第六名,总分居第五名。1991年7月,参加北京第一届九龙杯全国龙舟邀请赛.获800米第一名;6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2)舞狮。是漳平市西园镇流传广泛的主要民间文艺活动之一。丁坂村至今仍保存着表演舞狮之习俗。每年元宵节及其他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都要进行舞狮表演活动。舞狮有狗头狮、杂艺狮、簸箕狮3种。狮的造型大同小异,不同的是狗头狮和杂艺狮的嘴、眼是活动的,而簸箕狮是固定的,狗头狮和簸箕狮的狮身均用布饰成,杂艺狮另披一层毛皮。3种狮的下嘴唇均有八卦图。在民间,狮子象征着吉祥,是一种驱邪神兽。(3)庙会。浓厚的宗族文化是丁坂深厚文化底蕴的代表。每年正月期间都会举办庙会。
丁坂传统村落是因山就水自然发展起来的村落,东倚山脉,西接江水,呈滨江小平原之势,村落与田园山水融合,民居沿江南北连绵展开,民居东侧紧邻千亩良田,呈现青山为屏、绿水相伴,土地平旷、鲤鱼入水的空间格局,人居环境优越。从街巷体系来看,南北向的村落主路形成主要空间轴线,其他的小巷以这条主路为轴线开枝散叶向四周延伸。这些小巷或平行,或交叉,或垂直,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回环往复、网状串联的街巷布局体系。西侧临九龙江,村内零星分布众多鱼塘,水源均来自山上自流水。村中水井众多,现今仍有七口水井供村民使用,近年来,家家通了自来水,水源引自山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