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浦源镇浦源村
浦源村是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镇政府驻地,距县城 3.5 公里。坐落在双笔峰下、东洋溪畔,西面山峦重叠,北部麻岭绵延,东南是浦源盆地,地势平坦。全村共辖 5 个自然村,16 个村民小组,有 1714 户 5132 人。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 15.8 度,无霜期 260 天,素有 “高山平原”“银米之乡” 的美誉,且森林资源丰富,高岭土、石英矿、泥炭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
地理位置:位于周宁县中部,是浦源镇政府驻地,距县城 3.5 公里,处于鲤鱼溪下游,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要道。 自然环境:坐落在双笔峰下、东洋溪畔,西面山峦重叠,北部麻岭绵延,东南是浦源盆地,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 15.8 度,无霜期 260 天,素有 “高山平原”“银米之乡” 的美誉。 人口规模:共辖 5 个自然村,16 个村民小组,全村有 1714 户 5132 人。
  • 村落属性:历史文化名村
  • 村域面积:6.5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1000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1200年
  • 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
  • 常住人口:2700人
  • 主要产业:农业
  • 地形地貌特征:平原
  • 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
村落历史文化
悠久历史:有 800 多年历史,南宋嘉定二年,郑氏始祖因避战乱迁至此地,是国内唯一鲤鱼文化古村落。 鲤鱼文化:南宋末年,郑氏先祖开始在溪中放养鲤鱼,并订立族规保护。村民将鲤鱼视为村中一员,形成了 “鱼冢”“鱼祭文”“鱼葬” 等独特习俗,2005 年,“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建筑:浦源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此外,村中的古民居多为明清风格,沿鲤鱼溪两岸分布,呈现出 “S” 形的太极走势
村落民俗文化
护鱼习俗:南宋末年,郑氏先祖开始在溪中放养鲤鱼,并订立乡规民约禁止捕捞伤害,历经 800 多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护鱼文化,2005 年,“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葬仪式:当鲤鱼自然死亡或因其他变故死亡后,村人会将它们送至 “鱼冢” 安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如死的鱼较多,送葬场面则更隆重,还会拜读祭文。 鱼祭文:鱼祭仪式上所诵读的祭文,是浦源村鲤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村民对鲤鱼的敬重和感恩之情,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祭文内容通常表达对鲤鱼的赞美、感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许。
村落自然环境
周宁县浦源村地处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中部,是浦源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仅 3.5 公里,处于鲤鱼溪下游这一闽东通往闽北的关键交通要道。村落坐落于双笔峰下、东洋溪畔,西面山峦层叠起伏,北部麻岭蜿蜒绵亘,东南则是开阔平坦的浦源盆地。这里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 15.8 度,260 天的无霜期,赋予其 “高山平原”“银米之乡” 的美称。鲤鱼溪由紫云山麓诸多山涧清泉汇聚而成,清澈见底的溪水贯穿全村,全长 1800 多米,最宽处约 10 余米,水深刚及膝盖。村内森林覆盖率颇高,植被繁茂,且蕴藏着高岭土、石英矿、泥炭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生态画卷。​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古建筑,好看的建筑
建筑面积:140平方米
浦源镇鲤鱼溪32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