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华镇大演村
大演是千年古村落,位于泉州南安与安溪永春交界处,洪氏到大演垦殖开发的历史近600年。
大演村位于蓬华镇西北角,东接永春县德田村,南临安溪县景卿村, 西靠安溪县河美村,北与蕗荇村毗邻。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大河公路,距高速入口车行距离仅15分钟;乡村公路连接了诗蓬公路和安溪县城,这样的交通网络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村内具有强烈的社区凝聚力,历史上重教育、重商,家族成员间关系紧密, 共同为家族和村庄的发展做出贡献。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5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2216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
- 常住人口:715人
- 主要产业:水稻、油柿、茶叶种植及加工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2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蓬华镇
大演是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大演洪氏民居,是一个古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的尚有一百多座。其中一世祖宇、二世祖宇、鳌腾堂(清 举人洪廷珍故居)、瑞义堂(中宪第)、福林堂五座古建筑于2009 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3月“南安大演洪氏民居”作为古建筑类的代表,荣登“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名录。大演洪氏民居、水尾石拱桥、龙仙宫一同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大演村的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是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的龙仙宫,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这些古建筑均是土木砖石结构的宫殿大厝式建筑,十间张结构最为普遍,也有三落、四落大厝。民国以来,一般的村民建筑还是延续明清时代的建筑样式。大多厝前铺有卵石埕,也有红砖埕、大石埕。清代,随着大演族人移居台湾、移民南洋,经商香港、厦门,村中有“协成”、“协安”、“协顺”三大商号,聚集了大量的商业利润,回乡建房置业,先后在村庄兴建富有特色的红砖豪华大厝,留存至今形成古建筑群。上述五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美新堂、新安堂、兴文堂、乔美厝、圆庆堂、金玉堂等传统建筑。传统建筑在村中各个角落星罗棋布,现存有好几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民居、宗祠、商铺、书房、账房、庙宇、桥梁、炮楼等各类建筑有机结合。穿行在其间,年代久远的古厝、神圣静谧的宗祠、绿意盎然的古树、水田相融相依,古色古香扑面而来,地灵人杰,诗礼传家,人文底蕴丰厚。
在大演洪氏大宗祠,每年都举行春秋两次祭奠,家族有重大节庆活动,都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大演村的南音艺人历来皆有传承,大演南音社成立至今一百多年,涌现出许多南音艺术人才。圣火文化是大演村每年春节时,大演村民为恩主玄天上帝举行进香取圣火的民俗活动。圣火文化节起源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延续至今一千多年,现在的主要议程与民国版的《南安县志》记载几乎一模一样,为大演村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章相公作福,当天,由本甲用“掷筊”(圣杯)方式来决定谁作“福头”。掷得圣筊者,就是来年作福的“福头”,“福头”者必定是有福之人,神明会保佑几年当中合家幸福安康,事业发达兴旺,万事如意吉祥。所以“福头”是本甲争着要做的。
大演村地处福建典型的山地丘陵,属山间河谷盆地地形,四面群山环绕,形如小舟。东北方有华美溪、德田溪、蕗荇溪三条溪流汇聚村中,先民利用自然倾斜的地势,在溪流上筑坝、开水渠引水利用落差自然灌溉,使得一代一代的大演村民在这富饶的土地上生产生活。从村水尾往里看,元帅山(俗称牛头寨)居中,岐山、鳌山左右拱卫,底部地势平缓,溪流蜿蜒,山把水口,把大演村围成一个小盆地,像一个船形的村庄。千年重阳木依旧生机勃勃,岩内桂花开放时,飘香几十里,形成“屋后山地穿绿装、房前水田如镂衣、小桥流水依厝边、鸟语花香伴耳旁”的良好格局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