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洋镇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境内,自古属漳州管辖。东界船场镇,北邻梅林镇,南与平和县接壤,西与永定县一山之隔,是个偏僻的山村。
朝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石桥村的始迁祖姓张,名念三郎,属汉代宰相张良后裔,原居住潮州府大埔县。明初,当朝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的稳定,肃清张士诚、方国珍等小股义军的残部,防备漂海劫掠的倭寇,采取了海禁政策,给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迫于生计,念三郎孤身一人,四处漂泊,以打铁糊口,一路寻找能落脚的地方。某日偶到石桥,寄住在陈五十郎的家中,为这里以农耕为主的人们打制农具。小铁匠忠厚勤俭,为人正直,时间一长便得到陈五十郎的欢心和信任。陈五十郎家境殷实,便招张念三郎为上门女婿。不久陈十五郎病逝,念三郎便挑起了发展家业、繁衍后代的重担。因念及张姓本家,随着自己在家族中地位日益强大,逐将后代陈姓改为张姓,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张姓终于在石桥站稳脚跟,成为石桥村的大姓,发展至今,张念三郎后裔分布近处有:大路背、林扁、竹塔,河坑、高溪、奎坑、双峰、上汤,远处还有四川、江苏、台湾、缅甸、印度、泰国及东南亚各国。多年以来,远地张姓家族纷纷来石桥寻根祭祖,正应验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以人为本,姓氏为根”的老道理。
传说一千多年前,石桥村三团溪中段有一天然石板桥20米,从西往东横跨河流,成了人们日常过往桥梁。桥下深潭有一大石头,底下有个洞穴住着大泥鳅,吸千年日月精华修炼成精,时常化身成美女引诱青少年,或兴风作浪将过往人们掀入河中,村民受尽苦难不得安宁。人们奢求平安,每年六月初一到河边排上三牲酒礼祭拜,但都无济于事。此事被东海龙王得悉后,便上天启奏,玉帝大怒,令雷神下凡除妖,这天天未亮,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黄鳅精被击毙,而后随溪水漂去。天然石板桥也同时被击断,之后人们发现在石板桥中间桥墩石岩下镶刻着”大吉利”三个字。从此以后这一带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并把这一风水宝地称之为石桥。
- 村落属性: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自然环境
- 村域面积:3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200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1443
- 村庄占地面积:4500亩
- 常住人口:227人
- 主要产业:农业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5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
永安楼--是石桥村最早的土楼亦是当时唯一的集体住宅
永安楼位于石桥村溪背洋河边,建于明朝中后期,约1530年左右。是目前我们石桥保存完整时间最长的一幢土楼,距今约500年了。十六世纪中叶,石桥村四世祖张宗华、张宗富兄弟所建,在溪背垟建起大型住宅永安楼,永安楼是典型的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坐南朝北,大门正对三团溪,有前横腰带水,后靠笔架山的上佳风水。周宽24*24米,建筑面积570平方,占地面积67平方米,底墙宽15米。四层高,第一层为厨房,二层为储藏室(粮仓),三和四层为住宅,共64间。楼内不设厅堂,楼中央有一口水井。大门朝北,门顶左右双龙对弈,中间飞禽走兽,门顶中间”永安楼”三个大字。楹联左:永登百尺高楼遥泠;右:安得千间广厦大庇同欢;1860年左右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提匾。大门口外有一口池塘约7*6米,左边两间平房为住户,右边一平房为该楼厅堂,供奉观音菩萨。当时经济有限,建造时没有地基,且地势较低,夏季常受溪水泛滥之苦。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到此居住讲学,还题写了正大门楹联,现依稀还有他的笔迹(文革时遭到用白石灰涂写毛选语录),当时了解到水患后楼基常受侵蚀,便出资加固楼基,现所看到的楼基(有河卵石附墙基约70厘米高)便是后面加固的。有关于张之洞的传说,历史已不可考,估计当时是有一名大家经过并住上一段时间,村野偏僻,便传言是张之洞了。
作大福:又称“冬福”,已有百年历史。每年秋收后农历10月举行,活动连续3-5天。一般初春时许愿(春福),入冬时还愿,祈求神灵赐福并保佑合境平安,集体祭拜环节场面壮观 。
迎神送神:冬福活动中,迎神时节全村人举着旗幡,吹着唢呐,打着锣鼓,到水尾庵将保生大帝、圣王公、民主公王分别请进神轿,抬回公王庙,到庙里请上神位,献上供品,开始祈福。第四天依照迎神的规格和仪式,将神像送回水尾庵
石桥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境内,自古属漳州管辖。东界船场镇,北邻梅林镇,南与平和县接壤,西与永定县一山之隔,是个偏僻的山村。
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土地肥沃。在张姓到石桥定居之前,方圆十几里的谷底山坡上到处都是居住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