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
李家洋村位于竹管垅乡西南部,原名里佳洋,因村坊四面环山,围成一田洋,外险里缓,故名,后因方言谐音误传为李家洋。
李家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县城西南侧,北距寿宁县26公里、宁德市区100公里,西至清源镇17公里,南到竹管垅乡5.5公里,东达南阳镇16.8公里、犀溪镇33公里。村落深受畲族文化影响,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村落内保存有多座传统建筑,建筑就地取材,以夯土、木材、块石砌筑。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保持完整,选址营造聚落风水格局特色。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2015年“福建省美丽乡村”。
  • 村落属性:自然村
  • 村域面积:8.8413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915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明代
  • 村庄占地面积:13262亩
  • 常住人口:330人
  • 主要产业:水稻、甘薯、马铃薯、林、 竹、茶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3471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
村落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县城西南侧,北距寿宁县26公里、宁德市区100公里,西至清源镇17公里,南到竹管垅乡5.5公里,东达南阳镇16.8公里、犀溪镇33公里。村落深受畲族文化影响,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村落内保存有多座传统建筑,建筑就地取材,以夯土、木材、块石砌筑。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保持完整,选址营造聚落风水格局特色。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2015年“福建省美丽乡村”。
村落民俗文化
(1)畲族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深受畲族文化影响,在建筑、饮食、活动、服饰等方面保留有畲族的生活习惯,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 (2)红色历史历史 在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 底,中国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在李家洋村重建寿宁县下南区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参与了与民团、土匪等反派爪牙斗争的游击战役。由于长期居住在偏远闭塞、村落分散的山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李家洋的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畲医药的特色疗法和中草药的种植技术被视为珍宝,靠口传新授,代代相传。 (3)宗族历史 李家洋村主姓为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记载,该叶姓始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80年)迁入李家洋定居,距今600多年。叶氏族人十分重视文化族人雇请私塾先生到村设馆,教授子弟识文断字。清代期间,李家洋共出过1名教谕,1名训导,61名秀才 (4)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主要指宗族文化、教育文化、医药文化等,以及通过古民居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反映出的建筑文化。
村落自然环境
李家洋村地形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最高峰在马鞍山,海拔993米。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为圆月型的农田,整体形成“四面环山,围田聚居”的独特村落选址格局,衍生了青山作枕绿水为带的环境意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共生。该村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67摄氏度,是避暑的首选地方。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75毫米,平均降雨日数为150天。境内水域为叠石溪支流,村内河流总长度为9.86千米。村内古树包含南方红豆杉、钩锥、竹柏,共10株。村庄经历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井字型街巷格局——“三纵多横、阡陌交通”,以对外主干道贯穿上下,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次级的巷道,村庄以横向道路为主。村落内部传统建筑 风貌保留比较完整,较少现代新建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好;民居布局错落有致,空间尺度宜人,铺地与两侧建筑基本保留完整。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质量较高,是寿宁民居风格的典型代表。村落内部现存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祠堂、庙宇等,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少数建国后的建筑。反映着该地区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古建筑
建筑面积:228平方米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33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
古建筑
建筑面积:381平方米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16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
古建筑
建筑面积:367平方米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35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
古建筑 历史氛围
建筑面积:253平方米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24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
古建筑
建筑面积:275平方米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15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