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下党村
下党村位于寿宁县西部,闽浙边界处,全村土地面积1.3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42亩,山林面积1.14万亩。下辖下党、后村垅、雅桔秀、兰尾、木角楼等5个自然村。主要以茶叶、油茶、脐橙为主要收入来源。
下党村位于寿宁县西部,闽浙边界处,全村土地面积1.3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42亩,山林面积1.14万亩。下辖下党、后村垅、雅桔秀、兰尾、木角楼等5个自然村。主要以茶叶、油茶、脐橙为主要收入来源。先后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宁德市十佳旅游特色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6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301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1455年
- 村庄占地面积:352.8亩
- 常住人口:447人
- 主要产业:茶叶、锥栗、脐橙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13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9243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
下党卫生院旧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是下党乡医疗卫生事业的见证。该旧址原为租用的群众民房,占地面积不足16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住院部,下层为门诊和药剂室。当时,卫生院仅有3名卫计人员,条件艰苦,但依然承担起了为下党乡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
“滴水穿石”精神是1989年7月19日,习总书记察看了下党当时小水电站后提出来的。该管道由中间凿空的长形石块拼砌而成,建造奇特,即是下党旧小水电站。
文昌阁原是下党子弟读书场所,建于清道光年间,高三层12.2米,宽8.8米,坐南朝北,八角形重檐斗式尖顶,木构穿斗式梁架。一百七十年来,文昌阁立于山上,激励后辈勤奋读书,滋养着一方文脉。
下党村王氏祠堂是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重要历史建筑,采用闽东传统木构架,结构稳固,装饰简洁而庄重,承载着王氏宗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家族荣耀。祠堂内悬挂四块重要匾额:“三槐堂”象征王氏先祖的显赫地位,“百口同居”和“五代同堂”记录家族人丁兴旺的历史,“功在家国”表彰王氏家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鸾峰桥位于寿宁县下党村南,又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1964年修缮。它是寿宁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也是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
舞龙,又称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
糯米、黑米、红豆、花生……精心熬制的腊八粥食材丰富,寓意吉祥。
“走桥”即“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民俗活动。“走桥”时,人们聚集桥上,用红绳将钱币、艾叶等物系在粽子上,或制成两头绑着粽子的小扁担置于肩头,清晨一早便在桥内虔诚祈福四季平安。待到正午,一行人便从桥头向桥尾绕桥行走六圈后再往桥下扔粽子。
北路戏,又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福建省寿宁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百家宴活动,既有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也有香气四溢的特色小吃,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尝美食,聊家常、谈趣事,共同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时光,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