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镇巧溪村
本村现存有“理学”宋大儒双峰饶先生词、大圣庙、太保庙、大奶庙、排沙古炮楼、贞洁牌坊、兴龙桥、古民居群6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15年巧溪村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古村落,2022年被评为全国第六批传统村落
巧溪村距吉阳镇25公里,距建瓯城区65公里,户籍538户,人口1786人,常住人口738人,一个村级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52名党员,主产业以笋竹为主,毛竹林面积18100亩,全村总产值3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万元。(村庄海拨520米,位于闽北四大天柱之一郭岩山脚下,下辖巧溪、西坑、翁墩三个自然村)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36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786人
- 主要民族:汉
- 村落形成年代:明朝
- 村庄占地面积:3500亩
- 常住人口:738人
- 主要产业:笋竹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145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吉阳镇
巧溪村原名岩下村,由开村始祖李思之后人繁衍生息,李氏后人逐个入朝为官,只有李偲佣仆,章、吴、江、连留村耕作务农,村庄由岩下村迁移到现在巧溪村银杏树一带,因村中有小溪巧妙穿插而过、故取名巧溪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江西抚州南城县(松溪)饶坊崇礼祠启伦公长子饶庚迁移到巧读村,与当时做章、吴、江、连氏等人,共同垦荒造田,修建小溪两岸石磡、繁衍生息多年后因人口增长,又一次将村庄迁移到现在的巧溪村。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巧溪发生恶性像染病—鼠疫,全村死亡人数达300余人,章、连氏族人在这次鼠疫中绝户,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巧溪村发生第二次鼠疫,死亡人数达600人左右,吴、江氏族人,在这第二次鼠疫绝户,至今巧溪的姓氏以饶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0%。
巧溪村正月初二拜大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习俗,凡60.70.80.90的老人,在正月初二这天上午,家里都会准备好甘蔗、桔子、苹果、喜糖、花生、瓜仔、香烟、茶水摆在大厅,等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有全村的小朋友前来拜年,凡是进入家门的无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可以领取一根甘蔗、一个桔子、一个苹果、一粒糖果,人来人往,总之正月初二这天的上午热闹非凡、气氛十分活跃。
七月十七会期(齐天大圣诞辰)这一习俗源自明朝中期,每年庙会村里凡是有添丁生子的家庭都会早早的将家里做好的糍粑、水果、香烛、鞭炮带到庙里敬神灵,还有上庙念经的斋妈,会在十六晚上整夜念经守通天,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会请戏班子,在村里演戏,十七日这天上午,戏班要到通天亭(大圣角)演八仙,总之,七月十七日这天热闹非凡。
1955年巧溪村组建十多人的采茶戏,曾到邻村演出十余场。
1957年由群众集资组建业余赣剧团,演职人员30余人,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到邻县乡镇村庄演出,1957年—1967年文革时期解散。
1982年巧美共青团业余京剧团成立、村民自筹资金,去三明列西街84号请张克臣任教,时间六个月,剧团演职员共有40人,剧团成立自1982—2002年二十年期间曾进行五调整,吐故纳新,在本市各乡镇演出达300余场,邻县演出200余场,2003年剧团解散。
2001年巧溪组建“女子乐队”成员12人,年龄由在30岁左右,到邻县和本市乡镇村庄应邀演唱600余场,到2020年疫情乐队解散。
巧溪村处高山区,植被绝大多数以阔叶林、毛竹为主,山形以东向西倾斜,且山势大多较陡,基本上是30度以上坡地,土壤流失较多,土质较差,由于海拔高,树木数量多,吸收热量大,气候相对较低,山涧泉水多,到处都有冰凉泉眼,导致冷水田,锈水田多,水稻生较慢,但山上红黄泥土多,非常适宜毛竹生长和诸多红泥笋,也适宜锥粟生长。
巧溪村距吉阳镇25公里,距建瓯城区65公里,山地面积2280亩,林地面积4600亩,毛竹林面积18100亩,竹类有毛竹、石竹、棉竹、苦竹、甜笋竹、雷竹、方笋竹、溪洋笋竹、黄竹、大节竹、果竹。树木类有:红豆杉、杉木、松树、楠木、樟树、柏树、柯木、堵木、铁钉树、木荷、柳树、山苍树、桑、枫树、紫薇、油桐、棕榈、油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