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家乡沙洲村
建宁县伊家乡沙洲村位于伊家乡西北部,东与兰溪相邻,南与陈家村交界,西与黄埠乡竹薮村连接,北与里心镇双溪村、滩角村相连。全村区域总面积约21.6平方公里,是省定贫困村,辖11个村民小组、282户1031人。
沙洲村内主要有都溪、里沙溪,建有二座水电站(罗坊电站、里沙溪电站),属三乡一镇一村(伊家乡、客坊乡、黄埠乡、里心镇、陈家村)河流汇集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及河沙资源。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30亩,其中早地面积约220亩,主要种植水稻、制种和莲子;森林面积约3万亩(其中毛竹林约10000余亩、果山约1060亩、县村联营山场商品材(杉木)基地7000余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0000余亩,无患子能源林面积600亩。沙洲村有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21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1031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明代以前
- 村庄占地面积:162.15亩
- 常住人口:310人
- 主要产业:种植业
- 地形地貌特征:丘陵
- 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4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伊家乡
沙洲头有五花门楼,位于塝下屋,建于清代。五花门楼,既是门楼,又是表彰村人何懋佑之妻曾氏凤金的节孝坊,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原为五层,“文革”期间,被人为拆除两层。塝下屋与五花门楼实为一个相连的整体,整体建筑为木构多进式合院,建筑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塝下屋大厅曾是沙洲村合院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厅,也因毁坏目前仅剩部分。
沙洲头下塘窠何氏民居,为清中早期建筑,原建筑物为抬梁与穿斗式混合多进式合院,现仅存上厅主体及上厅背面外隔墙。
沙洲村传统习俗鲜明。这里的人们办红事、白事,都要沿鹅卵石铺就的村道绕一大圈。村民逢节必听古戏。春节元宵还喜好舞龙灯、走花灯。人们用竹篾、红绿白三色纸张专门制作1条龙灯,还同时配套做了8只花灯、2只走马灯、2只排灯。每年除夕前准备,正月初一起灯,正月十五谢灯。先是在本村舞,后扩展到伊家其他村及里心镇、黄埠乡等地。沙洲村传统文化底蕴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村里设有私塾为村童讲授国学文化,当时村中好些少年通过上私塾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底子。同窗升高父亲何拱辉老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我曾向其请教过诗歌知识。何老自小在私塾熟读古诗文,深谙诗词创作,孜孜不倦撰写诗词1200首,著有《沙洲吟草》《沙洲续吟》《宝岛行吟》诗集。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30亩,其中早地面积约220亩,主要种植水稻、制种和莲子;森林面积约3万亩(其中毛竹林约10000余亩、果山约1060亩、县村联营山场商品材(杉木)基地7000余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0000余亩,无患子能源林面积6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