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镇三班村                    
                 
                   三班村位于德化县城南隅,面积5.14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498人,常住5590人。村落形成于夏商时期,早在3700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
             
         
     
    
    
    
    
    
    
        三班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地处德化县三班镇中北部,是三班镇政府所在地,距德化县城约10公里。全村土地面积5.1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角落,现有户籍人口4498人,常住5590人,中共党员102人。陶瓷茶具是三班村的主导产业,现有中小企业280家,工农业年产值达3亿元,中国茶具城、城东四期中小企业园区落地本村上寮区域,三班的陶瓷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各地。 
    
    
    
    
        
            
                
                    - 村落属性:中国传统村落 	
 
                    - 村域面积:5.14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4498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夏商时期
 
                    - 村庄占地面积:7710亩
 
                    - 常住人口:5590人
 
                    - 主要产业:陶瓷茶具
 
                
             
            
                
                   
                    - 地形地貌特征:山地
 
                    - 村集体年收入:41.9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8510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
 
                
             
         
     
    
    
        
    
    
    
    
    
    
    
    
         2021年7月25日,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一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个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窑址总面积577373.37平方米,占地866.06亩,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产品重要产地之一,对于研究福建宋元时期外销瓷器有重要的价值。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月记窑始建于1619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烧了四百多年没有中断的龙窑,被誉为德化窑“活化石”。月记窑全长46米,由窑头、窑床、窑尾组成,共有33级阶梯,是德化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龙窑,也是研究中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周边建有“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为月记窑增添了新的风采。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目前已有302年的历史,第九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落成于清代的大兴堡在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为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设有宽敞的中轴街巷,是典型的贸易场所,旧时“大兴陶瓷商行”所在地。大兴堡曾经发挥了德化陶瓷出口贸易集散地的作用,印证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
光裕堂为硕杰郑氏家庙,是“泉州名祠”之一。砖木结构,悬山屋顶,屋脊燕尾,三进厅堂,按中轴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布列在中轴线上,偏房、廊庑布列于两侧,面阔7间,正间为门廊,设有大门及左右侧门,天井面积宽敞,由青条石铺砌而成,后堂殿厅正中设祭祀神龛。建筑的木雕、砖雕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屋檐正脊及檐枋上的彩绘、堆剪的神兽组件、雕花图案等都十分精致,造型各具特色,色彩艳丽。
湖洋堂,闽南“三落大厝”始建于清雍正,是一座有科学建筑艺术价值和深厚历史底蕴的闽南典型古建筑。创建者郑惠瑛太学生,为瓷都德化海丝之路开拓者之一,是德高望重的乡绅。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三进七开间木砖石结构建筑,悬山式屋顶,黑瓦屋盖。建筑整体按中轴对称布局,设有三厅六天井。屋面主脊翘角飞檐,图以彩绘,两侧护脊饰以吻兽。屋身正前留设户外埕,由青色条石构成。正面门墙,以红砖青石砌筑。勒脚、腰线青石构成,山墙贴以红砖,方形、圆形窗以砖构,檐边彩绘以花鸟、山水、人物为图案。
    
    
    
    
    
    
    
    
    
       三班作为德化陶瓷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地,陶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围绕茶具城、月记窑、大兴堡“三大片区”,持续推进“陶瓷创新、文旅融合、城乡共建”三大战略。联合县文旅局、文旅集团推出“世遗+非遗”研学,非遗技艺展示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世界遗产·德化窑址”的品牌效应初见成效。
三班村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吸引了很多高校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入。近些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们来到三班开展为期一周的专业见习考察活动,到三班村盛艺窑陶瓷有限公司和其他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创作、教学以及陶瓷艺术实践,为三班陶瓷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陶瓷艺术实践创作中,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们亲手体验了陶瓷制作的上色过程,并融合壁画专业的绘画技巧进行创新制作,一件件“瓷”与“画”互融相生的作品应运而生,给当地陶瓷从事人员、陶瓷企业很大启迪。在座谈交流中,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们就如何融合壁画制瓷,让壁画写出瓷彩、塑造出瓷神、赋上瓷魂讲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了独到见解和宝贵意见。   
    
    
    
    
    
    
    
    
         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整体风貌较为完整,自唐末郑昭祖到此开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三班村依山傍水而建,纱帽峰、观音岐分别卧于三班村南北 ,大云溪、小云溪横贯中部,村落因山势就地利,沿古官道、瓷帮古道、溪流分布,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村落是闽中地区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传统建筑形成多元风格融合的景象,以“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双翘燕尾脊”闽南传统合院式建筑为主,兼具闽中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