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下村
司下村共有7个自然村,村民以土楼聚居、讲客家话。村民热情待客,沏茶留客。村落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村落区位:
司下村地处霞葛镇西南部,距县城 43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距离农村客运站3公里,临近高速出入口,交通十分便捷。
村落自然条件:
司下村三面环山,平均海拔96米,地形呈盆状分布,属于典型山区盆地气候。这是一个土壤富含硒元素的村庄,郁郁葱葱的群山连绵起伏,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丰富。
村落特色:
七个自然村相对集中,呈现散点式分布,形成团簇状聚落形态。村内其余建筑以土楼为中心向四周展开。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8.87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3202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清代
- 村庄占地面积:7350亩
- 常住人口:1350人
- 主要产业:茶叶、青梅、五黑鸡蛋
- 地形地貌特征:平原
- 村集体年收入:29.53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16925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
《诏安县地名志》记载,1992年3月,用“嗣昌楼”和“眼下”两村各取一字命名,称嗣下。嗣下村下辖嗣昌楼、南塘角、大坪巷、才子巷、南乾、眼下和下垄子等7个自然村,讲客家话,主要姓江,属于鸿溪江氏。嗣昌楼,希翼世世代代昌盛。大坪巷,村的形状像大长方形。才子巷,原名菜籽巷,后嫌不好听,取谐音:才子巷。南塘角,牛头山东南有口塘,村就建在塘边。眼下,村子在龙眼下,简称眼下。下垄子,丘陵称垄,丘陵由北向南倾斜,村建在下垄。相传元朝至正年间,江氏先祖江光裕公父子一家在霞葛南墘定居,始筑村落,劳心经营,忠良兴族,距今有600余年,有文槐堂匾为证。元景炎年间, 江百七郎之第五子江百十二郎, 从永定县金丰里迁至诏安二都霞葛五通下涂自然村。元朝时,霞葛属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管辖。 江百十二郎选址蛇形结穴脑王字上,建造土堡,垦田纳粮百余石,一发如雷,丁多而悍, 家富而骄。由于府县远隔,法令弗加,元泰定三年丙寅岁(1326),海阳县督粮通判委典史官到江寨催缴钱粮,族众受刑,集众抗暴,致委官顿足捶胸,呕血而死。衙役回府申祥,府衙派兵乘夜剿戳,赤族无遗。幸有出生于至治元年(1321)的江启昌正六岁,跟着其姐住梅子潭(现天桥村绍兴楼对面,有遗址),同其兄江十郎的儿子江永隆时住东坑,免遭此难。江启昌娶妻八娘,单传江宗贵。宗贵娶妻生下五子,五房江天全裔孙住井边、下城、庄溪井北楼、司下村司昌楼等。江十郎之子江永隆裔孙住绍兴楼、下楼、眼树下、下垄子。
每年春节:进行大扫除,大清洗,动手做米棵(米糕),一种用大米做的小食,有甜馅也有咸馅,品种很多,过年过节时用于拜神。还会给老人和小孩买新衣服,给压岁钱,祝愿小孩快乐长大,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进行隆重的迎神活动,在迎神过程中有锣鼓队、西乐队和文艺表演,到了晚上还要放电影和戏剧演出。他们还自己做香肠,猪肉馅里加入自家制做的地瓜粉、配上五香粉、香油、鱼露和其它一些调味料,和均匀后灌人猪肠衣,用微开的水慢慢浸熟,再吊到高处风干,百吃不厌。年三十晚上全家一定要在一起吃团圆饭,在吃之前晚辈要举起酒杯站起来向长辈敬酒、说一些大吉大利的好话。年三十晚上12点开始拜正(迎接财神),此活动持续到天亮,鞭炮声也持续响彻到天亮。年初一早上第一餐要吃斋饭(素食),没有大鱼大肉,只有稀饭(粥)配成萝卜或者用植物油炒的青菜。年初二开始走亲成和朋友。年初五开正(开年假)了,要做生意的和打工的就可以出远门了。
在每年元宵节挂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每年清明节,祭扫祖墓、追悼先祖。
每年端午节,吃粽子。
每年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
司下村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日照时间长,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司下村建筑主要沿路分布,以土楼为中心,其余建筑向四周展开。依托茶园景观与村内土楼、古桥及客家文化等资源,霞葛镇建设生态富硒观光茶园,硬化村庄道路,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加装夜景工程,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第三方企业开展农家乐项目等等。茶产业与乡村游相结合,一个乡村假日游新景点蔚然成型,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