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首页 > 村落推荐 > 详情
闽安村

   “闽安,取‘安镇闽疆’之意,古名‘迥港’,为宋四大镇之一” 。闽安村地处福州市东部、闽江口北岸,西距福州市区30公里,东距亭江镇2.5公里。全境面积7.7平方公里,三面群山拱托,东面邻接闽江,江水浩荡,潮汐日夜;一条大河(邢港)从西北丛山中流出,纵贯本境,绕棋盘山脚后向东注入闽江。              

闽安村地处福州市东部、闽江口北岸,西距福州市区30公里,东距亭江镇2.5公里。距福州四环快速路白眉村入口5公里,距连江高速入口2公里。闽安村峻山环抱,江水呈秀,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此外还有一批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以及摩崖题刻等。

  • 村落属性:行政村
  • 村域面积:7.7 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3312人
  • 主要民族:汉族
  • 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亩
  • 常住人口:1200人
  • 主要产业:无
  • 地形地貌特征:平原
  • 村集体年收入:127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2.3元
  • 村落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
村落历史文化

周秦至南北朝时期,闽越地区逐渐开发,闽江口一带已形成若干聚落,为闽安村初创期。唐中和四年(884年)福建观察使陈岩为防卫福州,在闽安田螺湾西北山上建烽火营寨。景福二年(893年)王潮在闽安设税课司衙门,负责往来船只征税事宜。宋天圣七年(1029年),经福建路转运使王嘉言准奏,在闽安镇设巡检司,置使臣一员,监纳商税兼沿海县分巡检。元朝在闽安镇设巡检司等机构,置闽安镇巡检等官员 。唐宋之际,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而且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陆上丝路,福建诸海港逐渐兴盛,闽安成为闽江口交通、商贸和军事重地,村落早期格局在今迥龙桥附近的邢港两岸形成并日渐繁华。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闽安沿海巡检司,设福建省盐馆卡和闽安镇税课局。明代闽安在戚继光抗倭战争、琉球朝贡、郑和下西洋和海外贸易中均发挥过重要作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总督范绍祖建协台衙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设副将,辖左、右营官兵1500多人,戍守福建沿海及台湾、澎湖等地 。闽安成为历史上管辖和防卫台湾最直接也是最长期的军政重镇。明清两代是闽安最为繁荣的时期,不过由于海防问题的困扰,其商贸作用已逐步让位于军事职能,虽规模犹在但多为军人及军属,而且港口条件不适合工业时代的大型船舶,尤其在福州开埠及马尾港兴起之后,闽安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历代在闽安所设管理机构众多且名称不同,但以巡检司为代表的机构设置大多基于闽安的商贸、军事地位 ,而清朝所设协台衙门则因为闽安在闽台海防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州开埠,列强势力进入闽安。民国时,闽安作为行政镇,管辖今亭江镇全境。清末至民国,闽安的商贸和军事地位逐渐衰落,迫于生存压力,大批村民开始远赴海外谋生,闽安成为侨乡。

村落民俗文化

 闽安文化底蕴深厚,乡村迎神是传统延习。闽安的迎神独具特色:迎神自正月初十开始,延续到十六日结束。初十是各境奶娘出巡。十一日“送子”,阵仗如仪,前往全镇各新婚夫妇的家,分送红花、白花一对,还有“丁子俤”,象征祝贺早生贵子的意思。主人须回敬“红包”。十二日为上彩日,专属妇女们求子还愿上香燃灯送花献绣鞋等活动。夜幕降临之际合镇各家各户开始上灯。十三日,齐天府和五福殿分下午和晚间各出迎一次,空殿另置守护神一尊以为镇殿。十四日白天,南门外帝爷出巡。到晚间,桥头、西山、南门外三庙神圣一齐出巡。十五日出巡亦分下午夜间。因系最后一日,情绪更进入了高潮。这一夜锣鼓喧天,管弦竟奏,杂以人声、掌声和鞭炮声,场面热烈而壮观。队伍中夹有:拍狮、舞龙灯、踩高跷、落地行舟、地下坪、十番仉、十二月花等等,所有的民间游艺应有尽有。  

村落自然环境

闽安村地处福州市东郊、闽江口北岸,邢港河自西北流经村境并向东注入闽江。闽安自古为海湾,受邢港冲击及海潮淤积成为陆地,系海积平原地区。闽安平均海拔200m,最低4m,最高550m,总体上形成“环山、连水、近海”的地貌特征。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山重叠,群峦蜿蜒,为半山、秋峰、状元墓。从西北入境向南偏东方向展布,为七星堆、红红土、员山。北部棋盘山孤峰挺拔,山脉西北延伸至乌猪岭,东北延伸至郑爷鼻。地貌上,山地占80%,丘陵占10%,平原占10%。乡间为砂质土,不足1m以下为黑色淤积土,丛山表面褐色沙包土,土层薄,岩石裸露,优质花岗岩遍布。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古香古色 青山绿水 交通便利。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闽安村城里街8号
0人收藏
0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