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和平村
和平村落主体保护完整,古镇区面积0.43平方公里,一条长达600余米的青石板主街和纵横交错的卵石巷道加上鳞次栉比的明清民居建筑,形成一个“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和平村,属和平镇镇区所在地,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40千米,距省道204邵泰线2.3千米,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3千米。和平村拥有“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和平古镇,拥有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城内南北向一条用青石板铺筑的主街长660余米,被专家称为“福建第一街”。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境内有3条小溪,分别为禾田溪、罗前溪和童家溪。
村落历史文化
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秘、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堡,是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据文物部门在和平多次收集和采掘到的陶片证实:早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即4000多年前,就有“古闽国”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宋。唐代和平人口稠密,商贸发达,称之为“昼锦”。明万历年间和平开始建城堡,修宝塔。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委派“把总”,故有县丞署武官衙役。辖8个乡,35个“都”,总人口有12万之多,民国废“分县”,和平为邵武第四区,辖4个乡镇,因而称邵南片。建国后改为单独和平镇。 和平古镇学风浓厚,崇文重教世代相传,这里俊贤汇萃、英才星驰。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国史院编修、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等众多名儒群贤倍出,进士、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曾先后走出2名宰相、6位尚书、137名进士,举人、秀才更数不胜数,故和平被誉为“进士之乡”。太极宗师、武林泰斗张三丰就是和平镇坎下村坑池自然村人。在他的故里,不仅有家庙、宗谱和直系子孙后人,还有翠云庵、留仙峰、武阳道观、北胜寺、仙人井、愁思岭摩崖石刻等等大量遗踪遗迹。
村落民俗文化
摆果台,系农历八月初四到初五的傩祭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将前年八月初五以来一年内的鲜果、干鲜、糕点、蔬菜、 酒水等共计120种摆上神台供奉,品种繁多,目不暇接,更奇特的是古代没有冰箱等保鲜手段,为使这些贡品不变质,不腐烂,古人以井水、雪水与窖藏相结合的保存方法进行保鲜,足以令人称奇。 “浴佛节”亦称“传经节”,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相传这天是药王菩萨晒药之日,也是牛王生日。在和平镇北延喜宝庵内有来自四乡八坊善男信女结队成帮,手执佛珠,口念佛经,以延喜宝庵为中心,北至武阳楼,沿旧市街两侧排满板凳,排座满人。高僧、法师布法场,做法事。拜“太子佛”,以“香茗”淋浴佛身,故称“浴佛节”。讫求延年益寿,早生贵子,子孙满堂,并以传递经书,消灾解难,十分虔诚,又称“传经节”,场面十分之壮观。 和平三角戏调优美流畅,民歌色彩浓厚,容多取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风趣,有时还穿插一些地方方言,大多是喜剧,使人看后轻松舒畅。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官员来邵武收录了《雇长工》、《砂子岗》之本戏音资料,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并被誉为“全国地方戏剧一枝花”。 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在岁末迎神以驱历鬼,去除邪气。宋以后,傩舞开始演变成迎神赛会中集,人们自娱的文艺活动。跳傩舞者,顺面带木雕或纸糊面具,俗称“跳番僧”、“跳弥勒”、“跳八门”等,被史学界称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龙灯,即在长板凳上安放点燃的蜡烛,每家扛一张首尾相接,谓之烛桥,龙头龙尾均为丝质做成,龙头高翘,龙尾高摆,穿梭于大街小巷和田间小道,长可达千米,远远望去宛若一条长龙,蜿蜒游动,蔚为壮观。诸多种龙灯中以“稻草龙”为魁首,任何龙灯与之相遇均顺避让,体现“以农为本”、“力农重谷”的传统。
村落自然环境
和平村的选址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四周以狮型山环抱,禾田溪和罗前溪交汇其南,依山傍水,格局完整。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境内主街巷呈T字形,内部自由的宽窄不同的古巷呈龟裂纹状,整体格局有仿生象意特征,是古代南方小型堡寨的典型代表。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06米,最高点位于北侧狮山山顶,海拔456米,最低点楼下禾田溪,海拔356米。境内有3条小溪,分别为禾田溪、罗前溪和童家溪。禾田溪流经和平东门、童家地、楼下3个村民小组,流向为北至南;罗前溪流经北门组、和平西门组、楼下组,流向为东北至西南。两溪在南门屏山桥下汇聚,流经泰宁、将乐,汇沙溪入闽江。该村农耕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经济较发达,历来生产稻谷,素有“闽北粮仓”之称,是邵武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