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漈下村
漈下村地处屏南县境之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平均海拔802米,距县城15公里,系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1709-1776)的祖居所在地。全村455户1411人,下辖洋头仔自然村,共18个村民小组,党员50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据载,漈下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浙江入闽,定居漈下繁衍,至今己有580多年。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志性建筑是明代古城楼和马氏仙宫;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甘国宝指虎画和民间习武器械石锁石蛋等存世,习武之风盛行至今。
村庄坐东朝西,四围群山环护,庐舍依山沿溪构筑。呈“臼”字分布。全村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村内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漈水安澜”四个字题写在村内明代遗留下来的城楼上,字体苍劲,写出了龙漈甘溪的水脉流态,透出了繁衍在这一带的甘姓子孙繁荣昌盛的奥秘。 漈下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涉台古村、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漈下建筑群)、福建省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国家级3A级景区。
村落历史文化
漈下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自浙江入闽,定居漈下繁衍,至今己有580多年。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志性建筑是明代古城楼和马氏仙宫;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甘国宝指虎画和民间习武器械石锁石蛋等存世,习武之风盛行至今。
村落民俗文化
漈下村具有近400多年的传统武术历史,村民中多人享有武术传人之称号。漈下武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一代名将甘国宝而声名大起、发扬光大,久著盛名的主要有虎拳、板凳功以及以各类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道具的锄头功、扁担功、竹杆功等,迄今村里仍保留着当年练武的工具,如:大石锁2件,(各500斤),大石球2个(各百斤)。马氏仙姑为漈下特有的民间信仰,祖庙为龙漈仙宫。每年农历6月,由7到9人组成迎仙活动首领,到龙际仙宫求择活动日期。迎仙活动祈求全村官升发财、丰收兴旺、幸福安康。活动期间做戏三天三夜,活动开始时由大男抬仙轿、香亭、香案等,其他大男小女拿匾扛旗子,队伍约几百人不等,队伍宏伟壮观。
村落自然环境
漈下村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地占村域土地总面积达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典型山区林业村。村落周边地貌为山盆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盆地平均海拔770米,四周山体平均海拔900米,村域最高峰文笔峰海拔1230米。漈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龙漈溪,上游分东西两溪,流至村落中部,合并后穿村而过,溪水清澈风底,锦鲤穿梭,又有鲤鱼溪之称。村域文物古迹集在古村内及其周围。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