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汾溪村
里汾溪村位于屏城乡西部,东与村头村接壤,西与路下乡交界,北连大碑村,南邻前汾溪村。距县城所在地19公里,海拔530米,平均气温17.2 ℃。里汾溪村现有户籍235户,总人口数686人,村内常住人口80户150人。海外侨胞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全村村域面积7.2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约1404.6亩,林地总面积约10455亩。
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1.1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0元,农民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村内农业主导产业不明显,农户零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规模不大,农业产业收入低。
里汾溪人杰地灵,是戊辰中学(现屏南二中)创始人、屏南教育界的先驱徐式圭的故乡;同时也是鲁迅的挚友、鲁迅日记中屏南人徐式庄的故乡。里汾溪留存有全县村级少有设施完善的影剧院,村落中祠堂、大厅、庙宇、古树等交融出独特的魅力。2019年里汾溪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现里汾溪中国传统村落已完成规划和前期工作,全乡旅游导引体系已完成建设。
里汾溪村位于屏南县屏城乡西部,行政管属屏城乡,距屏南县城17公里。村落坐落丘陵山间盆地,气候宜人,溪水丰沛,河道宽阔,流速缓慢,土壤肥沃,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植被覆盖茂盛,山水生态完整,无明显自然灾害。村庄占地约180.6亩。村落格局脉络明晰,布局合理科学。
里汾溪村起于宋,成于明,兴于清,至今400余年。村落依山面水,坐西朝东,溪流自北向南以环抱之势绕村前而过,自古有“仙人撒网”风水布局说法,溪中立一七星石,产生“网中锡坠”意象。村落结构,以宗祠为核心,街巷网络张开朝向溪流,古管道贯穿村落,通达四方。大户连片,密集在东南一侧形成村中村格局;八九户端正院落,互相有机连接,相互依靠营造,自唐宋以降之里坊制结构得到完整体现;四周设置炮楼,门楼坊门联系交通,水系网络发达,在夯土围墙之内形成微缩宜居家园。
村落历史文化
徐式奎(1893—1963),又名世特,字若璋,屏南县戊辰中学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六岁接受启蒙教育,随其伯父徐扬言读《三字经》《千字文》。十一岁随父课读《诗经》《春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本村祠堂入塾,同年考入双溪(屏南旧县治)学院,翌年,考入全闽大学堂(福州第一中学前身)。宣统三年(1911年)考入公立法政学堂法律科就读,于1915年(民国四年)毕业,民国五年,在屏南长桥天宝寺设绛任教,1921年赴北京参加文官考试。1924年后先后被推举为屏南县教育会会长,戊辰中学首任校长,省教育厅科员,屏南县参议会议长等。他教学公务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有《中国财政史略》、《中国教育史略》、《中国田制史略》、《中国监察史略》等,遗稿有《唐史荟》、《宋史荟》、《三国志稿评》、《二十四史札记补》等累计百余万言。
徐式庄(1898—1942),原名世敬,号湘如,为徐式奎胞弟。其思想进步,与鲁迅有书信往来,鲁迅在日记有提到他,于是被誉为“鲁迅日记中的屏南人。”少时与其兄一样,读书识字,读私塾。1912年(民国元年)他就读于福州格致书院,课程以英语为主,兼读国学。1919年适逢“五四”运动,格致中学热烈响应,他被推为学生代表,发表抵制日货宣言。11月6日,日本浪人组成“敢死队”,袭击学生和来往群众,死伤十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此后徐式庄,胸怀抱负“实业救国”,毅然再读福州矿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到江西萍乡、湖北大冶、安徽馒头山、江南平顶山等煤矿当任技术员、矿师。“九一八”事变后,到河北开滦煤矿任职,不久得肺病,到北平西山磨石同仁疗养院治疗,住院时,他以“湘如”笔名,写了许多杂文和科学小品文,有抨击当时黑暗面,也有的做科技宣传。发在在《北洋画报》《晶报》。
村落自然环境
聚落依山傍水,坐西朝东,溪流环腰,四周青山围绕,坐落小盆地。藏风纳气之地,宜居佳地,逐水而居,水源丰沛。溪水自西而来,沿山脚环绕,自南山谷而出。聚落生长在溪流冲击出的小平原之上,避免水患,能安居乐业。
虽是盆地,但自古有管道盐道主要交通贯穿,亦居亦商,形成一个生活业态齐全的聚落。
里汾溪村传统建筑主要分布水流西北方向,以宗祠位核心,网布四周,主要建筑为:古民居群、祠堂、宫庙、商铺,作坊、围堡等。
人们就地取材,房屋基本采用传统土木结构;桢干夯土围墙坚实壮观,木构用料硕大,山墙形态丰富多样。河流多产光滑彩色石头,或作为基础,或作铺路,特色明显。门楼灰砖雕刻丰富,且有彩绘,或呈现人文故事,或花卉装饰,做工精细,工艺水平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