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前汾溪村
前汾溪村位于屏南县南部,距城关14公里,平均海拔540米,全村230户共697人,耕地面积876.9亩,林地面积6060亩,村民主要收入为种植反季蔬菜(花椰菜、茄子)、水果(脐橙、李子)。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为12.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33元。前汾溪村肇基于宋·显德年间,至今900多年历史。村庄依山面水,坐西朝东,巷道三纵八横,首窄腹大尾收,如鲤鱼之形,有溪流自北向南绕村前而过。 前汾溪村2014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5年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2018年由屏城乡投资400万元建立一所集“艺术教育+休闲观光+写生创作”为一体的校地互访共享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于2019年10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县域三大文创片区之一的厦地-前汾溪片区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开展驻创活动,吸引省内外30多所本科高校和20多所高职院校以及美术高中、画室机构等50多批近两万余人次开展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在省政协、民革省委及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关心下, 2021年11月20日在前汾溪村成功举办2021年“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两岸乡村生活风物展活动,“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研习基地”、“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宁德”、“第四批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在前汾溪中国美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挂牌落地,为两岸社会美育与乡村活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前汾溪村位于屏南县南部,距城关14公里,平均海拔540米,全村230户共697人,耕地面积876.9亩,林地面积6060亩,村民主要收入为种植反季蔬菜(花椰菜、茄子)、水果(脐橙、李子)。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为12.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33元。前汾溪村肇基于宋·显德年间,至今900多年历史。村庄依山面水,坐西朝东,巷道三纵八横,首窄腹大尾收,如鲤鱼之形,有溪流自北向南绕村前而过。 前汾溪村2014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5年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2018年由屏城乡投资400万元建立一所集“艺术教育+休闲观光+写生创作”为一体的校地互访共享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于2019年10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县域三大文创片区之一的厦地-前汾溪片区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开展驻创活动,吸引省内外30多所本科高校和20多所高职院校以及美术高中、画室机构等50多批近两万余人次开展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在省政协、民革省委及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关心下, 2021年11月20日在前汾溪村成功举办2021年“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两岸乡村生活风物展活动,“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研习基地”、“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宁德”、“第四批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在前汾溪中国美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挂牌落地,为两岸社会美育与乡村活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村落历史文化
前汾溪村位于屏南县南部,肇基于宋·显德年间,至今 900 多年。 村庄依山面水,坐西朝东,溪流自北向南绕村前而过。为屏城乡,路 下乡,长桥镇三地交界要冲,距县城 16 公里,海拔 540 米,全村以郑为主。1961 年为汾溪公社所在地,1979 年为宁德师范屏南分班办学 点。村落依山面水,东、南、北三面由一寺、一祠五殿宇合围,格局 完整,古民居和其他传统建筑集中成片分布在溪流西南岸,数量约占 乡村建筑总量的 75%。主要组成元素,古民居、祠堂、宫庙、书斋、 作坊、商铺,围堡、门闾、古道、倚马磉、水系等。传统民居数量最 大,元代之前 1 栋,明代之前的 5 栋,清代的约 50 栋,民国时期的 约 25 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夯土建筑的约 30 栋。建筑风格多样, 极具闽东北山地传统建筑典型的特点,又兼有徽派建筑的元素。土木 结构,多为一进院落,上下廊,前后天井,部分为二进院落。四面夯 土墙合围,门面墙体叠落风格,左右两向墙体有:马头墙、风帽墙、 叠落式、金字式;屋顶有:有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等多种风格。 前汾溪村三纵八横,首窄腹大尾收,如鲤鱼之形。传统建筑可分 三个区,以古村要道十字街之北马墩弄一带多为明代之前建筑,十字 街之南以鲤鱼弄一带多为清代建筑。向溪边与南面发展的多为民国之 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建筑。 前汾溪村敬祖兼多元信仰,村头有宗祠、郑公殿,村对面有报恩 寺,村水尾拓祖殿与水尾郑公殿与对岸林公殿、陈夫人庙共同镇守乡 村水尾。这些建筑体现了汾溪村传统村落礼制建筑和传统文化多元性 和完整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主村道有十字街、倚马磉体 现了古村落当时繁华与交通要冲特点,追朔古风,研究山区商业文化 也具有较高现代价值。 前汾溪郑氏宗祠位于前汾溪北部,是鲤鱼之首,始建于明初,中间常有小修茸,2005 年重新修建。宗祠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 282.8 平方米,保留明代建筑特点,明厅一进,由大门、门厅、正厅组成。 正厅四扇扛梁,后部设神龛,抬梁穿斗构架,硬山顶,外墙翘角,系 闽东北山地宗祠建筑的形制特征,又吸收徽派建筑风格。 郑公祖殿,坐落于前汾溪村村头,隔溪而望,系开基祖时建,推 算有 850 多年,后因年久失修,倒塌,2014 年重修。按原样六柱歇上 顶建筑,面宽 10 米,进深 11 米,飞檐翘角,气宇不凡,宗亲集资重 修,对研究宗族文化的传承有较高价值。 报恩寺,据《福建省通志》记载,修于唐天宝元年,现寺为近代 重修。面积 243 平方米。 陈夫人殿,坐落于前汾溪村水尾,建于道光 28 年,殿前 11 级台 阶而上,殿内小天井,再登五级石阶殿正厅,殿内供奉陈夫人神位, 总面积 82、3 平方米。殿宇四扇扛梁结构,外墙风帽形,硬山顶结构。 林公殿,俗称“八角亭”,与陈夫人殿比邻,上世纪五十年发洪 水冲跨,后重修,建筑面积 56 平方米。殿如亭,但四周夯土墙合围, 风雨不侵,内八柱抬梁,穿斗式结构,卷棚屋顶。供奉林公大王。
村落民俗文化
村落自然环境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