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村
屏城乡陆地村原名禄地,位于屏城乡西南部,东接上凤溪村,南接周家山村,西接前里坪村,北接村头村,距离237国道1.1公里,距离县城15分钟车程。陆地村村域面积6.6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8800多亩,林地面积8040亩,耕地面积2312.4亩,绕山机耕路12公里。全村332户共1039人,在村村民30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芙蓉李、油茶、板栗、蔬菜、桃子等)、养殖业(半番鸭、种兔场)和手工业(缝纫加工)为主,人均年收入17946元。陆地村在外华侨4800人,侨眷708人,系闽东第一侨村,2002年被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陆地村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侨联会;2015年,陆地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并列入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2020、2021年连续被宁德市卫健委授予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先进村;2021年被宁德市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十四届市级文明村。
陆地村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陆地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屏城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三保障:陆地小学已与宁德师范附小对接教育帮扶;村医疗室已完善并下派村医驻点定时服务;村老年协会已挂牌成立并时刻关注老年人健康和督促村环境卫生,争取五年后建成一个凝聚人气的幸福侨村。
陆地村现属屏城乡,总人口1260人,属市、县重点侨村,130座民房,其中明清及民国古民居110座,占总建筑物的 85 %,全村现有余、赵二姓,余姓占人口的98%。余姓少公于明正德(1506年)到陆地开基,至今已繁衍500多年。
陆地古村坐东朝西,背靠五凤山横向排列,发源于上元峰的陆地溪自北向南从村村庄穿过,传统建筑分布沿溪两岸。明清古民居全部集中于溪东岸,西岸为民国以后的古民居和公共建筑、公共场地。古建筑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年久失修略显破败。
陆地古民居为江南徽派立帖式土木结构,具有山村厚实简朴的风格,墙为黄土夯墙,上盖弯薄黑瓦。由于古代山村经济比较穷困,水稻田较少,民居建筑较小,民居以一进二层居多,明厅为主。大门大部分开设于中央,设有石、木门槛,两边有的有石礅户对,有的没有。进入大门为两个天井,中央及两旁做通道。二楼楼梯有的开在前厅两旁,有的开在后厅。前厅用于会客,两边有的有妇女走的边门,有的没有。有的民居还有墙弄通道,古代供女人行走,大厅两边为卧室,后厅有天井,两边作厨房。厅堂正中的太师壁放置案桌,上摆祖宗神位及香案,楼厅集中于清晚期及民国以后,房子较宽敞且房间数量多。
陆地村有明代旧屋一座,位于祠堂左下角,为赵姓祖屋,前后二进,明厅二层。梁柱置于地面埋石之上,没有柱础。厅前有两天井,由毛石砌就,侧面两扇土墙已崩塌。
村落历史文化
屏南是福建重点侨乡,而陆地村属市、县重点侨村, 2013年陆地村侨联小组被全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被国务院侨办评为“全国侨务社区示范单位”,成为宁德市首个获此殊荣的村级侨联组织。早在清末,陆地村余长顺、余贞江等贫苦村民在国弱民贫的灾难中为求生存,飘洋过海“下南洋”(东南亚国家)谋生,大部分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现有本村籍海外华人华侨3800多人,海外宗亲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其中马来西亚乡亲多达3000多人。现海外乡亲中有1名获丹斯里荣衔,3名获拿督荣衔,全村共有归侨侨眷属708人。他们记住乡愁,多年来一直关注家乡建设,奉献爱心,支持家乡教育兴办公益,获得称赞。陆地人高度颂扬侨胞善举,在村委大楼大厅处建立芳名榜,在村头路口建“思乡亭”,让子孙后代牢记海外宗亲爱乡情怀。
余氏祠堂近年由海外华人和村民集资在原址上新建,厅前为凤凰池,中央一龟面伏地,为原始吉祥物,门前建亭,厅前建房,现为“华侨之家”。
村落民俗文化
屏南四平戏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清代以来,不少乡村都办有四平戏班,陆地村四平戏班于清末由余回秋等人创办,当时称为庶民戏班,共有26人。
四平戏开始以族群神戏的形式出现,体现为族神信仰和家族戏剧演出活动,后来发展为社会演出和专业戏班。一般从每年二月初二开始学戏,六月二十四彩排,八月二十三出艺,九月九秋收晒好番薯米后,戏班便外出演出,第二年春耕时节回来,这种传统一直沿续下来。四平戏班可尽家族酬神之责,又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古时候陆地村的文化盛宴除了在祠堂看戏别无它求。戏班外出演出还可赚到伙食和红包、补贴拮据的家庭。
四平戏的艺术形态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唱众和”,鼓板师傅先领唱第一个字,随后众人和腔。并与锣鼓打击乐伴奏形成气氛。这种艺术形式是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与当前的艺术创新一脉相承,具有传承和弘扬的艺术价值。
陆地村的四平戏传承人目前有:余养忠、余明诗、余清生等。
香火龙是当地农耕文明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陆地香火龙已有500余年历史。香火龙的香火即线香由充当“龙首”的村民统一订制,而龙身的制作则由村民自己动手制作。元宵前夕,村民劈竹条,做成大小圆圈,然后交叉固定制出龙首形状,竹条一圈圈扎上稻草即可,颇有些写意作品的味道,稻草龙一年一扎。后来渐渐精制起来,竹条龙骨外缝丝绸绒红布,活动结束收藏起来翌年再用。简单捆扎的龙珠,现在也用红布包装,长期使用。龙身是用竹条扎成的骨架再扎上稻草,在2米处左下部安一个握手的龙把,龙身则是每年一换,除了旧布彩,元宵前夕由龙首召集,拿来秋收后收藏的稻草精心捆扎。
舞香火龙,丈八六厅家族的传统最为悠久。清中期就有此民俗活动。他们珍藏的的火龙叫东籐龙。每年元宵,族群推出龙首负责召集,挑选壮汉十几人组成舞龙队,将香火龙放置于丈八六厅,供众人插线香,然后由德高望众的长者点燃线香,随即壮汉举起香火龙,在红色龙珠的引导下,在锣鼓和鞭炮声中舞向祠堂。祭拜了祠堂、庙宇,然后走街串户庆贺。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接,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村落自然环境
村庄自建成后,总体格局无太大变化,以原始风貌为主,建筑大都以土墙、木楼结构为主,冬暖夏凉。整个古村落巷道呈二纵三横状,纵向巷道宽约2至3米,巷道表面条石或块石铺设,村落具有完整排水系统,巷道边设明沟。村落环境卫生整治,村内污水通过三格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焚烧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村通电,有有线、无线电话,通自来水,饮用水卫生、安全。余氏祠堂近年由海外华人和村民集资在原址上新建,厅前为凤凰池,中央一龟面伏地,为原始吉祥物,门前建亭,厅前建房,现为“华侨之家”。
迎风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村庄水尾,属于单孔木拱廊桥,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桥堍用石块砌筑,桥面铺原木板,桥屋八开间二十柱,双坡顶。
莲台宝塔桥,位于村庄南面陆地溪下游。因桥旁柏树如塔得名,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石块砌堍,大木作平梁,木板铺面,桥屋中央突出盖亭,中有藻井,重檐歇山顶,上檐下方彩画精美。桥屋内设神龛,供陈夫人,桥首立石碑。
夫人宫,位于宝塔桥头溪边,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祀陈、林、李三夫人和虎马两将军。宫殿雕梁画栋,墙壁有陈靖全传彩画,许多还清晰可观。
拓主殿位于村水尾西南方,建于清道光十年年(1830年),为土木结构。祀杨八使尊王、通天黄公、破岩魏公、罗公尊神以及陈夫人,杨、李太岁。墙上壁画有儒道人物、古典名人还有书法、诗赋等,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周边绿树荫抱,环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