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塘村
前塘村古名剑溪村,位于熙岭乡东南部,依山伴水而建,东与山墩村比邻,南与熙岭村接壤,西与溪里村相连,北与金造桥水库依傍,土地面积17350亩。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
前塘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熙岭乡,清雍正十二年屏南属古田县管辖,元延祐年间,林文喜公移居前,该地已有乡民居住,为陈、黄二姓聚居地。文喜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决计在此发展。后来林姓宗族成为旺族,陈、黄两姓居民渐渐退出。
村落历史文化
前塘开基后,其后裔先后分别在墩平顶、东山、七月半田、西山、岩峰、蓝头塆、半峄、后院厂、杨厝裡、洋坪、上地、庄田洋、挂山寨、山面岗、凤飞弯、田螺坵、楼前、社里(高潮)、黄麻林、“过厝岔”、“郭厝林”、茗溪、坑里洋、石牌、南下炉、上下炉坑、高山、苦竹后、平路亭、前林、下洋、前溪坪、下坪、下马溪、后墩、埕地、荒田弯、龙山岗、新墘岗、下厝洋等地垦荒、开渠、造林、兴土筑舍、养禽畜、建窑洞、种养自然定居生活过。解放后遗留下24个自然村,到目前仅留有墩平顶、拦头弯、社里、郭厝林、坑里洋、高山、苦竹后、上下炉坑、前林、后敦等,除此之外现许多地方仅留下了它们的地名。 村庄自建成后,总体格局无太大变化,以原始风貌为主,建筑大都以土墙、木楼结构为主,冬暖夏凉。整个古村落巷道呈二纵三横状,巷道表面条石或块石铺设,村落具有完整排水系统,巷道下为排水沟,排水沟通达顺畅。整个村落环境卫生整治,村内污水通过三格化粪池、沼气池等处理后引入村边水稻田进行植物净化处理流入小溪。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焚烧后作为农家肥使用。对外交通路网发达,可直通屏南、宁德、福州及周边的代溪等;全村通水通电,路灯普及街头巷尾。
村落民俗文化
前塘村地处深山,又在宁德沿海往屏南城关乃至闽北的的古道驿站上,历史上匪患频发,为了自卫防身,也为了强身健体,前塘村民习武成风。自明末清初以来,村民学习、创新的鹿桩棍,单鞭罗汉拳代代相传。
陈靖姑与妈祖齐名,是福建两大女神之一,被海内外群众誉为 “妇女儿童保护神”。历经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广大民众对陈靖姑女神的敬仰已经上升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价值,涵盖着民间信仰、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诸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曲需要选用高山红土田生长的早米(籼米),因早米制成的曲色红且颗粒整全。屏南东峰、上楼的白早米最好,其横断面稍呈蓝色,所以又称“蓝骨米”,制成红曲,品质最优良。而酿酒一定要选用上等高山产,生长期长的糯米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