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辋川村
辋川城位于县治东北十里许。民居集聚。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奴入寇,始议筑城。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陈公玉成、萧公继美先后成之,里人倾资捐助。设有城桓一,烟墩三,系惠安汛带防。城周七百余丈,高一丈八尺,东、西、南门各一,北小门二,东小门一。城中有市贸易,遂成有一长约二华里、商铺五百间之长街,故名二里古街。海中多出鲜品,贩往郡邑以卖,沿海堤有杉行数间,杉从福州贩来。城中繁华非凡,有“非万贯家财而不能居之”美誉,故称“万城”。
码头经济和大桥交通条件是街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建于明代的古桥横跨辋川内海,具备有古码头、古埠头,形成了港湾码头商埠经济。立足于山海田园、港口的自然优势以及辋川大众辛勤经营,逐渐形成了一条自西至东、长约二华里、拥有500多间店铺的步行古街,俗称“二里古街五百铺”。古街的形成起于明朝,定型于民国。长期以来,以古街为主要载体的辋城百业俱兴,热闹繁华,有“非万贯家财而不能居住辋川古城”之誉,因此而远近闻名,故又被称为“万城”。
辋川古街沿街分布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大部分形成于明清年间,也有不少建于清末民国时代的骑楼、古大厝,特具闽南古建风格。其中现有的建于明朝的县级保护单位有辋川桥、辋川妈祖宫、灵安宫、社坑灵惠庙、下四家陈氏祖厝和书馆、城隍庙、莲峰潘氏家庙。古街的建筑风格主要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等为主要布局;建筑物上装饰有石雕、砖雕、木雕、泥塑和彩绘等古代工艺品,工艺精美,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