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兴坊村
兴坊村地处上杭县低谷河谷区,地势低平的丘陵,四面群山环绕,背靠后龙山(南宝寨), 村内兴坊溪自南向北贯穿全村,村落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山、水、田、村”的历史环境特征 保存完好。
兴坊村隶属于上杭县中都镇,位于中都镇西南部,970 县道贯穿村落全境,兴坊溪穿村而 过,北与蛟腾村相邻,东与瑞香村相接壤,南,西南至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蕉岭县,西与武平 县交界。距离中都镇区 4 公里,距离上杭县城 36 公里,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十分便利。兴坊村传统资源丰富,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种类多样。传统建筑有民居和祠堂,其中民居代表性建筑有慕和堂、崇德堂、三池堂、背坑堂等,祠堂代表性建筑有黄氏祠堂、郑氏祠堂(中和堂)、官厅、郑氏祠堂(书香堂)等。历史环境要素有古井、古树、古石桥和清代禁止砍伐碑。古井有背坑古井和福慧泉,古树有櫣子树群 9 株和古樟树 1 株。
村落历史文化
兴坊村传统建筑保存完好,集中分布于大畔里自然村,背山面水进行散点式布置,建筑错落有序,丰富多样,有民居也有祠堂建筑,主要以民居建筑为主。 慕和堂,建于明崇祯七年(1637 年),坐南朝北,对称布局,面宽 36.4 米,纵深 68.6米,占地约 2100 平方米,为典型的客家民居“五凤楼”,其布局形式为“三堂两横式”。 郑氏祠堂(中和堂),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对称布局,面宽 9.7 米,纵深 15.8 米,占地约 420 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屋脊为两侧层叠的燕尾脊,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层次感极强。屋顶采用黑色板瓦铺设。主体建筑均为夯土墙承重结构,内外墙都是 50 厘米厚的夯土墙,使卧房冬暖夏凉,并在表面上抹白灰,更显富贵、华丽。 清代禁止砍伐碑位于后龙山上,为郑、黄两姓所立。碑高约 1 米,宽约 40 厘米,厚约 10厘米,麻石材质,碑顶为圆弧形,碑面斑驳,凹凸不平。碑文红漆描痕,字迹清晰。 村中有两口古井,分别为背坑古井和福慧泉,皆为清代时所开凿。背坑古井位于背坑堂旁。福慧泉位于善心亭旁,主要作为生活及消防用水之用。
村落民俗文化
客家舞狮为客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流传于客家祖地上杭东南部,在兴坊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在春节及重要节庆时节,由本村青年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表演。舞狮在宽阔的祠堂前,穿着表演服的舞狮队整装待发。先是拜“虎头王”,向舞狮的祖师——“虎头王”(别号“外帅”)敬拜。虎头王是一个面具,用纸浆粘糊成虎头形象再以颜料涂饰,背面安装一个木把,由一人举着,舞狮外出活动时,虎头王即在前头引导,至表演场地后,将其先竖立在司鼓的位置。尔后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来,先是打双狮,然后是打单狮。 “五枚拳”作为稀有的拳种之一,100多年前传入上杭客家祖地后,深深扎根在上杭东南片区,并在兴坊村等地完整传承下来。梅花拳属中部夺路之拳,核心是五枚拳软桩绝命八法,属儒家打法,即文拳,在武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落自然环境
兴坊村地处上杭县低谷河谷区,地势低平的丘陵,四面群山环绕,村内兴坊溪自南向北贯穿全村,村落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山、水、田、村”的历史环境特征保存完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以偏西北风为主。全年平均气温19.2℃,无霜冻期。极端最高气温为 39℃,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 6℃。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 1700 多毫米,无霜期 281 天,气候温和,四季常青。 村落幅员辽阔,有广袤的农田及后龙山(南宝寨)、神背岭,构建了一副秀美的田园风光画 卷,这不仅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也体现了兴坊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农田的真实性、完整 性、延续性均保存较好。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