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圈石村

圈石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托溪乡西北部,距寿宁县城37公里,与浙江省庆元县青竹、江根乡接壤,古时属于政和北里十一都,寿宁设县后改辖南门十都。因村对面山的半山腰有一石壁,形成半个包围圈环抱村,因此得名。现辖杨梅林、冈后仔、溪底、溪州4个自然村,635户2052人,是托溪乡人口最多的一个建制村。位于经度:119°23.271′,纬度:27°29.123′,海拔:672米以上。 时至今日,其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尚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的风貌。传统格局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 95(%)的比例,只有零星几栋现代新建建筑。圈石村现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三仙庙。

自然条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 17℃,年平均雨量 161.6 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 

地貌:属南方典型的丘陵地形,海拔在 650 米—1120 米之间。村四周群山环列,中间盆地,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离村子最近的是对面山的半山腰有一石壁,形成半个包围圈环抱村。圈石溪从村北头踽踽而来穿过村庄,流到古树郁葱,宗祠、仙宫、大王据点的村尾前留下一个‘S’形转弯后,而后曲折南流,汇入浩浩荡荡的鹤溪。 

水文:村域海拔落差 600 余米,四周群山有丰富的山泉水系,河流沿东西两侧山麓自然成形,具有山地性特征,有一条宽约10米的小溪穿村而过,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夏水量多,秋冬水量少。 

土壤:土壤有地带浅黄红壤、紫黑土,水田泥棕土、山地黄棕壤。 植被:村内有几百年以上的银杏树,百年以上的杉树群。村内梯田里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稻,部分沿民房周边种植菜园,四周部分山中及溪畔毛竹连片,房前屋后作为菜园使用,处处充满田园气息。 

动物:野猪、山羊、穿山甲、山鼠、野生鱼等。 

自然灾害:地处山区,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较为常见。 村落面积:地域面积 12.5 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30.5亩。 范围分布:现辖杨梅林、冈后仔、溪底、溪州4个自然村,635户2052人。 

布局:圈石村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 650 余年。时至今日,其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尚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的风貌。传统格局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传统建筑集中连片,保存较好,只有零星几栋砖混新建建筑。传统民居富有特色,科学宜居,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 

经济状况:村内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茶叶、马铃薯、地瓜、蔬菜、板栗、柿子和茶油等。村民生产水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水稻和茶叶是两大名产。矿产资源丰富,尤以花岗岩石矿最具规模,开发潜力大。至 2019 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约 7660 元。

村落历史文化

据圈石村《吴氏族谱》所载:圈石村由吴氏始祖崇熙公十四世孙端四公,于明洪武初年(1368),自景宁的吴坑徙居肇基,鹤详谱载:“端四公者,从括苍芝田十三都吴坑徙居建宁府之政和,择其里于十一都圈石,即今寿宁南路圈石村卜居是也”。改造村落水道、街巷、乡道,最终奠定并确立了今日圈石村落的格局。

村落民俗文化

在寿宁,祭祀黄山公的历史已近千年。清康熙《寿宁县志》载:“九月九日众迎尸杂沓,歌舞 其地,近我邑者,亦尸祝之,至今仙迹犹存焉”。祭祀黄山公巡游活动始于托溪乡圈石村,盛 于托溪乡的溪坪村、托溪村、洋尾村、洋后村四境,也就是黄山生前经常走动的一些地方。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祭祀活动,此四境也最为隆重。

村落自然环境

一条溪流贯穿全村,村落居住用地布局于两侧山麓平缓处,即利于取水,又利于防洪。村落两侧山体开辟为梯田,是村落主要的劳作和生产场所。村头有廊桥,是村落开始布局的标志。再往溪流下游不远处为圈石村公共空间之所在,是整村的精神文化承载空间,分布有仙宫、宗祠、黄三仙宝殿等,有古树、古桥、古墓等星罗散布,古道环绕。道路系统依山就势,主道路沿溪布局,两侧支路呈树枝状向两侧延伸。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