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村
英勇村在和溪镇的南部,距镇政府约十公里,距离高速出口约8公里。全村现有232户900人左右。在2021年6月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英勇村在和溪镇的南部,距镇政府约十公里。全村现有232户900人左右。汉族,讲闽南方言后割语音(明.漳州月港话)。林地面积6600亩,耕地1150亩。辖后割洋.石敦.桂竹尾.牛栏塘.外厝.水班厝.下坪.新厝等七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社址”,海拔750米。地处“将军山帽”北坡,岗峦起伏纵横.林麓交互覆盖。现有古民舍七十多座,六百多年的古建筑两座(万兴堂.永兴宫),尚存清朝“大德楼”;明朝流传至今“闽南竹编制作技艺”。“青鼻狮”舞队,三条明清古驿道,在解放时建的标志“解放楼”。
村落历史文化
英勇村在和溪镇的南部,距镇政府约十公里。辖后割洋.石敦.桂竹尾.牛栏塘.外厝.水班厝.下坪.新厝等七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社址”,海拔750米。地处“将军山帽”北坡,岗峦起伏纵横.林麓交互覆盖。现有古民舍七十多座,六百多年的古建筑两座(万兴堂.永兴宫),尚存清朝“大德楼”;明朝流传至今“闽南竹编制作技艺”.“青鼻狮”舞队,三条明.清古驿道,在解放时建的标志“解放楼”。四~五百年的古树四棵(乌桕树.红科树.枣树)。古舍瓦屋依山傍岭,高下错落,参差层叠;鸡犬和林鸟叫声相闻,云雾和炊烟浮荡交织,风光明媚、地势高爽;尽管出门三步上下岭,却别有喧闹城镇所领略不到的一种宁静.飘逸的自然情趣。有着“半壁吊灯火”雅称。后林溪与水班溪沿民舍而流。全村现有232户900人左右。汉族,讲闽南方言后割语音(明.漳州月港话)。林地面积6600亩,耕地1150亩。村民主种水稻.胶股蓝(七叶胆),从事花卉苗木生产.林业(毛竹、绿笋等)。原始村落名“岩角”,又因(公元1330年间)祖公落脚开基而得名“珊图”。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统称“后割”村落。解放初为桥山片,1958年公社化时为英勇村。
村落自然环境
英勇村原始村落名“岩角”,又因(公元1330年间)祖公落脚开基而得名“珊图”。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统称“后割”村落。解放初为桥山片,1958年公社化时为英勇村。英勇村在和溪镇的南部,距镇政府约十公里。辖后割洋、石敦、桂竹尾、牛栏塘、外厝、水班厝、下坪、新厝等七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社址”,海拔750米。地处“将军山帽”北坡,岗峦起伏纵横.林麓交互覆盖。现有古民舍七十多座,六百多年的古建筑两座(万兴堂.永兴宫),尚存清朝“大德楼”;明朝流传至今“闽南竹编制作技艺”.“青鼻狮”舞队,三条明.清古驿道,在解放时建的标志“解放楼”。四~五百年的古树四棵(乌桕树.红科树.枣树)。古舍瓦屋依山傍岭,高下错落,参差层叠;鸡犬和林鸟叫声相闻,云雾和炊烟浮荡交织,风光明媚、地势高爽;尽管出门三步上下岭,却别有喧闹城镇所领略不到的一种宁静.飘逸的自然情趣。有着“半壁吊灯火”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