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满盾村

    罗源县位于福州市东北部,北纬26°23′-26°39′,东经119°07′。满盾村位于罗源县的北部,中房镇的东南部,东接蕉城叶厝,西靠岭兜,南依叠石,北至百丈真珠龙潭,离镇区8公里,距县城43公里,到宁德城关也仅15公里。村庄地形是一块盘地,四周是山,尤其是南面的宝胜山与东北方向菰洋山较为高大。东与叠石村接壤,形成一块狭长的小平原。就福建省的地形与地貌来说,一般是西高东低,人们常说水往东流,而满盾村的东面叠石村却比较高。因而形成了满盾水西流的状况。满盾村主要有一条较大的溪流名“满盾溪”,主流是由叠石自东向西流,主要支流有二条是由东北方向的 “东溪”向南流与主流交汇后流入主村,另外还有一条小溪涧,则是由西边的“枣岭”向东流到下塅,转弯向北与主流汇合后再向西流。满盾村村民有流传一句“福建难得水流西”的俗语。满盾的水流却实在福建是少有的。过去传说水尾有“龙”把守,水出口处的两座山夜间会会合,把水灙起。所以满盾村地名叫“满灙”。因“灙”字不好写,“盾”与“灙”谐音,因此习贯上就写成了“满盾”。这就是 “满盾”村名由的来。起初满盾人并不知道水到底流向何处去。因为在村庄中看到的是四面环抱的山丘,惟有西北角有一个较低的出口,而出口处又有两个山丘相互交叠,因而看不到水的出口之处。 离出水口一百多米的地方,有百来米的落差,形成了一个壮观的瀑布。 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赫赫有名的闽浙古官道罗宁古道,穿越满盾村,这里曾经是一座重要的交通驿站,25华里的古道,经界首、叶厝、林厝到宁德白鹤岭古道止,见证了历史的繁荣。现如今成为户外运动者的探寻古迹的运动之道。村里林木葱郁,名贵树种众多,存有刨花楠木、樟木、竹柏、红豆杉、小叶黄杨、黄金桂等。     从满盾向北走五里路程就到界首,过了界首是宁德市的地界。过去没有公路,从福州北上到宁德的主要“古官道”,就是从界首经过。过去有一首民谣:“白鹤岭头三座亭,再走五里是湾亭,湾亭过后界首岭,界首、叠石分十里,叠石下去覆船岭,覆船岭下是壇亭……”满盾就是在叠石与界首这一段“古官道”的路旁。另外叠石经过满盾再经岭兜到林家,通往古田边界。是罗源往古田的一条主要通道。在过去南来北往的人员较多,由于地理上的特殊地位,从而促进了满盾繁荣与昌盛。   满盾卓氏迁入时间比较早,当时在中房(过去叫“河洋”)最早迁入的有何、卓、凌、杨,罗源过去有传说“没建罗源城,先有何卓凌杨。”据卓氏家谱记载,始迁社卓洛(经查证实名卓均禄)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入罗,先居卓家垅,洛公六世孙卓神于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迁居满盾。现在满盾村还留下很多有关何姓的遗址,比如“洋中里”何家大厝埕及“何厝”等地名。在“石碑牌”的地方过去有书有《宋南麓何公墓》字样的石碑一块。(参见《罗源文物》)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洛公次子融公婆为何氏。至于何氏后来,因何故他迁只有传说,无其他史料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卓氏迁居满盾的时间久远。全村现有五百多户卓姓,还有四、五十户黄姓村民。黄姓是于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迁入的。

   这里是红色热土,战地旧址上,遥想烽火中红旗漫卷罗川;这里是生态田园,映日荷花田里,看生态小龙虾活力出水;这里是古朴山乡,稻花香里,听乡野山风吟诵千年古韵。这里是位于罗源县中房镇的满盾村,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近年来,满盾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唱响“乡村振兴曲”。 一满盾阻击战纪念公园。 满盾阻击战旧址 红色研学新地标 “通往纪念碑的台阶,先是19级,接着是34级,纪念碑的高度是8.17米,连起来寓意1934年8月17日。”满盾村村口不远处,是依山而建的满盾阻击战纪念公园,一段红色历史徐徐展开。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之后继续北上,国民党追兵尾随而至,双方在满盾村展开了激战。红军断后部队依托山地顽强阻击有飞机增援的敌人,确认大部队安全转移后,才趁着夜色撤往宁德方向。 满盾阻击战有力地支持了当时闽东苏区向好发展,也让满盾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听着长辈口中的红军故事长大。“能否将红色历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 如今,满盾阻击战纪念公园不仅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了红色研学平台,成了村里的“红色地标”,在丰富公园红色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感悟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中房长晟立体农业综合种养基地的高品质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荷田唱响生态歌 “莲虾双收”效益高 处暑一过,海拔580米的满盾村,时有清风徐来。在中房长晟立体农业综合种养基地里,远处的山坡地种植有果蔬和茶叶,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约800亩荷花田,粉白的荷花在一片碧绿中迎风摇曳。“荷花田里生态套养小龙虾,实现一田双收!”肥美的小龙虾已在虾筐里“张牙舞爪”。笑脸、龙虾、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青山环绕,水质好,特别是这片荷花田,周边还能接入山泉水,为农渔综合立体养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好生态环境出好虾,凭借着底板白、腮白、肉白、虾膏多、肉多的“三白两多”,目前基地有约800亩荷花田,小龙虾生长期一般在3月至9月,每年可收获两季,一年下来可产10万公斤小龙虾,扣除成本,一年收益百来万元。 “荷虾共生”模式,见证着满盾村产业发展的迭代升级。满盾村原以茭白种植闻名,但前些年随着产业效益降低,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莲虾双收”释放生态经济效益后,村民被吸引重新返乡。 古村古厝古韵浓 新路新韵新活力 说到满盾村的“古”,它是我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根据史料记载,公元930年(后唐长兴元年),卓氏开闽始祖宏公的第六子洛公徙迁满盾村,从此卓姓便在这里开基兴族,至今为村内第一大姓。跨越历史时空,千年的文化积淀落在村内那些古厝里,为满盾村增添了迷人气质。 目前村里较好地保存着30多栋古厝,以村西北连片的古厝群最为壮观。这个古厝群共有5座古宅,为清朝雍正年间卓泽禄家族建成,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高空俯瞰,这些古厝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砖飞檐马鞍墙,气势磅礴满盾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厝。 古厝前有溪流自东向西流过,水声潺潺,不远处还有金黄色的稻田,古韵风景美如画卷。走进古厝,精美的房梁雕花和柱石浮雕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榫卯工艺,无不展示着古厝建筑工艺的精妙。为了守护好这些古厝,邀请外地游客到村里看美景、赏古厝、吃农家菜。 通过文旅产业带动,为古村注入新活力。 “现在,村里的生态养殖、种植产品经过新建食品加工厂加工,让‘满盾风味’可以跟着游客走得更远。这又会促进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目前村里的民宿改造项目已经进入装修阶段,满盾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满盾村的村口立着一栋门楼,穿村而过的小溪在村口形成一个壮观的瀑布

村落全景展示
村落历史文化

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赫赫有名的闽浙古官道罗宁古道,穿越满盾村,这里曾经是一座重要的交通驿站,25华里的古道,经界首、叶厝、林厝到宁德白鹤岭古道止,见证了历史的繁荣。现如今成为户外运动者的探寻古迹的运动之道。村里林木葱郁,名贵树种众多,存有刨花楠木、樟木、竹柏、红豆杉、小叶黄杨、黄金桂等。 从满盾向北走五里路程就到界首,过了界首是宁德市的地界。过去没有公路,从福州北上到宁德的主要“古官道”,就是从界首经过。过去有一首民谣:“白鹤岭头三座亭,再走五里是湾亭,湾亭过后界首岭,界首、叠石分十里,叠石下去覆船岭,覆船岭下是壇亭……”满盾就是在叠石与界首这一段“古官道”的路旁。另外叠石经过满盾再经岭兜到林家,通往古田边界。是罗源往古田的一条主要通道。在过去南来北往的人员较多,由于地理上的特殊地位,从而促进了满盾繁荣与昌盛。 满盾卓氏迁入时间比较早,当时在中房(过去叫“河洋”)最早迁入的有何、卓、凌、杨,罗源过去有传说“没建罗源城,先有何卓凌杨。”据卓氏家谱记载,始迁社卓洛(经查证实名卓均禄)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入罗,先居卓家垅,洛公六世孙卓神于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迁居满盾。现在满盾村还留下很多有关何姓的遗址,比如“洋中里”何家大厝埕及“何厝”等地名。在“石碑牌”的地方过去有书有《宋南麓何公墓》字样的石碑一块。(参见《罗源文物》)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洛公次子融公婆为何氏。至于何氏后来,因何故他迁只有传说,无其他史料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卓氏迁居满盾的时间久远。全村现有五百多户卓姓,还有四、五十户黄姓村民。黄姓是于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迁入的。

村落民俗文化

龙王文化:古时候每逢久旱不雨,宁德、罗源两县官方以及民间都要到百丈潭举行“祈雨”仪式。这种仪式视其规模大小,几乎每年都有。其中以知县祈雨最为高等,也最为隆重,多数出现在辖境受灾比较严重的年份。 试举知县祈雨为例。祈雨前几日,县衙门会张贴告示,通知各乡董事斋戒,并设祭于乡里神庙社坛,严禁各种污秽物品暴露天日,所谓污秽物,其实就是农夫所挑之粪便,妇女之衣裤,日常垃圾等等。乡绅耆老斋戒三日后,早早沐浴更衣,而后集中县城,听候调遣。辰时祈雨队伍正式出发,一路鸣锣开道,黄旗掩映,率队的除了知县,有的时候还会有典史、县丞、主簿,以及武官游击、守备随行,个个衣冠整齐,面容严肃,一改往日作风,步行前往。后面数以百计的乡绅耆老,身穿白色苎布长衫,手持明香,顶着烈日,不准持扇张盖,紧紧跟随。县城往百丈龙潭的道路有两条,一条由白鹤岭官道上去,经湾亭,再翻越界首岭,先到佳溪(属罗源县管辖)宝胜寺,而后到达龙潭;另一条由金涵蔡洋岭,经浮坪、油行、菰洋,直至龙亭冈。 一般都是走蔡洋岭这条道路。进入菰洋村地界时,祈雨队伍要停止脚步,改为三步一跪,大声呼喊:“救啊!龙王”、“救啊!龙王。”这种做法称为“礼龙”,目的是为了引起龙王的注意与怜悯,以达到预期目的。到达龙潭后,知县一方面要派人到不远处的宝胜寺借木梯,这副木梯很长,是祈雨专用的。同时还要在师公潭旁边山石上摆起祭桌,布置供品,由法师诵经焚疏,祈祷龙神。而后还要掷珓杯(俗称“问杯”),求得龙神许可。祈雨投瓶的人员一般为二到三人,由地方公认的孝子或者当地惯走山路的壮年(花重金聘请)担任。投瓶人员顺着架在石壁上的木梯,攀爬前行。 石壁上光滑无比,所谓的“路”只是一条石缝,必须加倍小心才能通过。石缝大概离龙潭还有一两米的地方,最为艰险,投瓶人员只能背部紧贴石壁,挪步前行。下视者无不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个个默祝龙王保佑,希望众人能够顺利到达。投瓶人员到达龙潭边沿,这才可以放松心情。龙潭边沿狭窄,自然形成一个约五、六十公分宽的座位,如果两人平排而坐稍觉宽敞,如坐三人会觉得拥挤。座位前方凸出一块巨头石,可供蹬足。投瓶人员坐稳以后,即可开始“投瓶”。 投瓶所用的龙瓶十分讲究,事先要称好重量,并以“香亭”迎送。龙瓶用银或锡打造,瓶口密封,以油纸包裹,外面还要涂蜡,十分密封。投瓶人员给瓶口系上红头绳(据说长一百丈)后,必须将龙瓶投掷到蹬足石下方,否则会因两边水流湍急,不能顺利完成。龙瓶坠入云雾缭绕、深不见底的龙潭后,投瓶人员会将红头绳徐徐放开,由于潭水翻腾,红头绳大部分都漂浮于水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龙瓶会自动浮出。这时的龙瓶上会附着小鱼或小虾,名为“鱼交瓶”、“虾交瓶” (一说鱼交瓶有雨,虾交瓶无雨)。道光版《罗源县志》对“交瓶”的记载与此略有不同: “凡祈雨请龙,制锡瓶二,封口无缝,系绳坠下。小(少)顷,一瓶浮出,中有水,不知从何而入,谓之‘交湫’。雨可立待。雨后还瓶于水,谓之‘还湫’。若瓶中无水者不雨,常以为验。” 闹元宵 :游神:游神从村落形成至今,每年正月十六举行,全村人参与活动,每家每户贡奉果品,祈求一年平安。包含鼓乐,舞蹈在内的各种礼仪活动;该活动必须依托村落存在,现传承状况良好,但还未确定下一批传承人。    

村落自然环境

东蛤西龙,两山一水。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