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后龙镇土坑村

  土坑村位于泉港区后龙镇中部,土坑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有国家、省、市等各级文物点25处,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土坑村内交错的街巷布局和成组的民居院落,现存有宋元时期“八角井”  “镇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遗址,以及明、清时期古民居共八排27座。古民居每两排相向围合成商住两用街,8家当铺、4家书院以及众多药铺、商铺等设施散落街中,形成“街在巷中,巷在街中”的海商聚落独特格局,集中体现为“一港两街一码头”(“一港”即屿仔壁港,“两街”即施布口街、祠堂口街,“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名录。2006年荣获泉州市“十佳古民居”称号。2014年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12月5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2019年10月7日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泉港土坑村港市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明清时期泉港土坑村港市是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区域,这些港市商业区域成为泉州海外贸易在内陆的终点,海外的起点。 创建土坑街的刘氏家族,在明、清期间,大力发展海运,仅刘端弘(俗称刘百万)的长子刘建珍就拥有十八只三桅洋船。商船主要停靠峰尾、沙格两澳,海路走厦门、宁波、台湾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因商船往来密切,土坑村在来铺建迎宾楼,用于款待外来客商。从土坑海尾至商屿,原有一条石板路,主要用于拉运货物,现没于滩涂。商屿原为无名礁,因有大船常靠并在此交易,改称为商屿。在海商的带动下,土坑村的经济迅猛发展。以海商为主发展到开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仅当铺就有振铺、来铺、仁来、宜兴、振义、施布以及四房长的德源、湧源等八处,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港市。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也让族人大量盖房,累计建造40座大厝,及兴办选青斋、凌云斋等学校,培养文武人才。 土坑村内民居排列井然有序,空间布局精巧,主要体现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方式。据记载,刘宗孔的长子、四子留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两兄弟后裔又传下八支,八支后裔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北侧依次平行排列四座三进古厝和三十三座二进古厝。民居并排建造,便于内部交通联系。但民居又不完全并列排列,而是通过民居交叉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复杂的街巷交通体系。村中的街巷大致有四横五纵,曲折有致。村内建筑密度大,街巷不宽,地面以石板条或碎石头铺设。 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主要建筑有:百万大厝、中厝布店、传盛居(应麟第)、博鹤府第、见龙府第、家驹粮铺、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堂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打金、打银、洋货、酒坊布匹等)、刘氏家庙、祠堂井(明代)、建节海货商行、礼贡书院、顺裕大厝(端山府第)、建珍大厝、来铺当铺、绣花楼、开泰进士第、端瑜大厝(大峰进士第)、三孔井(元末明初)、厦门口市码头、白石宫、施布口街及祠堂口街。

村落历史文化

涂坑村的海上贸易起于唐五代。宋元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泉港地区海上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涂坑的刘俊族人在发展海上贸易中大获其利。明•永乐二年(1404年),莆田前云村的刘宗孔迁居涂坑,繁衍生息,其后人与同宗刘俊族人共同发展海上贸易,在许厝脚、屿仔壁等地建码头,在商屿岛建大船停靠点。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涂坑村遭倭寇侵袭,祠堂、住宅及家谱等被焚毁。刘氏族人四散而居,除迁居莆田、云南、广东、四川等地外,逐渐形成了现在涂坑母村外带十七个子村的格局,并继续以海为生,发展海上贸易。 清初朝延开始迁界,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海禁解除。涂坑村刘氏族人陆续返回,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形成规模可观的贸易船队,贸易范围涉及泉州、宁波、厦门、台湾及琉球、东南亚等广大区域,涌现出刘端弘(俗称刘百万)、刘端瑜、刘建珍等富商。除了海上贸易,还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典当、汇兑、提货等功能的当铺生意,和布匹、香料、铁具、金银首饰、农产品、海产品等生意。 大量源自海上贸易的财富,使得刘氏族人广置宅地、兴业办学。村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刘氏家族的建筑主要沿祠堂口、施布口、来铺三条石板铺设的主街道排列,井然有序,空间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包括民居、商铺、作坊、客栈、邮政、产科、书院、祠堂、宫庙等。

村落民俗文化

土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较好。有颇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土坑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泉港北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船“水密隔舱”制作工艺、大钵文艺、小鼓队、拍胸舞、“打正鼓”、闹元宵、乞彩活动以及特色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村落自然环境

围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目标,全面推进“点线面”综合整治,充分展示文化名村和海丝港市遗址的内涵和特色。目前沿线绿化景观提升、主干道硬化、核心保护区传统石板路铺设、传统家规文化长廊、村落排水排污整治、鸡窝羊圈及临时搭盖拆除、文化展示馆建设设计和预算、相关古大厝修缮加固、安防消防设施建设已完成。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