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石井镇岑兜村

  岑兜村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祥地,也是革命老区村。

岑兜村位于泉州市南安市最南部,与厦门市翔安区毗邻,距镇政府5公里,距南石高速4公里,省道201穿村而过,村东为科院南路,东邻老港溪湿地公园,南与大、小嶝、金门隔江相望,现村庄规划定位为泉州芯谷核心商务区。

村落历史文化

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祥地。岑兜从前被称为"土交加"的戏岫(音袖,窝),九甲戏的"戏公祖",解放后则雅称为"高甲戏"的发祥地。相传明末清初时,有位竹马戏师傅,名叫洪埔师,入住岑兜村。他多才多艺,编、导、演、奏行行精通,把本地迎神赛会凑热闹的"宋江阵"和竹马戏,融合成一种能表演故事情节的新戏班,搭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外村遇有佛诞或节日喜庆,就聘请他们出演。穷苦人家的男孩,争相来岑学艺,谋求糊口。各地有识之士,相继兴班组团,开创了一条营生新径。戏艺亦逐步定型成为一种新的地方戏剧种,广为传布。清代民国期间,闽南及台湾各地,凡诸讲闽南方言的地方,普遍盛行此剧种。演出延及各埠,备受华侨青睐。随着戏班的发展,此剧种的名堂也几经演变。闽南地区早先流行梨园戏,当时名叫"戏仔",演员多为女孩子,演文戏为主,这种新戏班则全是男性,多演武戏,故人们称之为"大班"。再者,这新剧种自编自演,套路灵活,演员可以自由发挥,融合性极高。他们又接纳了戏仔、老戏、嘉礼、正音、南曲等剧种的舞步、道白、唱腔以至锣鼓、乐曲等,其技艺都能与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旧社会戏人属下贱之流,穷人的孩子才肯学戏。他们文化水平很低,师授徒是口传身授,因此后人很难找到有关的文字记载。当年追溯高甲戏起源时,主要依靠传说和访问老艺人。据说当时泉南一带的高甲戏老艺人,不是他本人,就是他的师父或师祖,其师承根源,皆出自岑兜。岑兜在高甲戏人群中亦均尊称为"戏公祖"。因此大家公认高甲戏的发源地是岑兜。

村落民俗文化

岑兜村为南安市石井镇西南部。东邻老港村,西接溪东村,南隔浯江与小嶝、角屿隔海相望。族人朴实勤业,世代务农渔耕为生。村北山坡顶,石莲公路两旁各有一墩巨石,北日“石墓牛”,南日“石墓厅”,形状宛如一担书笼。据传有著名地舆大师踏勘岑兜风水。赞日:“书岑兜下结阳居,应为文人比肩,官宦接踵”及至进村细察,却不见坊碑府第遗迹,祠堂之中并无匾额。大师疑惑不解。问访村中耆老,获悉:本村历代教习九角戏,名角辈出,各家各户若无戏角色,也有担笼夫。大师叹日:“帝王将相,尽出于此地也!笼,原是戏笼”。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极致体现。岑兜高甲戏文化,是中国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产物,神韵丰足。此份历史赋予的珍贵文化瑰典,是历史沉淀的日月精华,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敦促世人衍生不息,世代相传,是珍且贵。于今,在某个舞台,依然听到看到那娴熟的音色与精湛的演出,总能带给人诸多的欢愉与遐想。催生着人们对遥远却不陌生的回味。  

村落自然环境

岑兜村地处南安市南部,与厦门毗邻,与大、小嶝、金门隔海相望,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依山面海,北高南低,北面为村庄主要居住地,南面为农田及滩涂,现规划为省重点项目泉州芯谷核心商务区,距翔安机场直线距离2.5公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