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塘前乡迪坑村

  云霄伴舞,龙伏迪坑

邻揭乐乡,东南接文亨、姑田镇,北毗清流,距乡政府所在地 5 公里,距 县城 13 公里,居塘前乡之南,与国家 AAAA 级风景名胜冠豸山紧密相连,是 典型的“景中村”。 行政管属:迪坑村归连城县塘前乡管辖,辖 5 个自然村,共 8 个村民小 组。自然条件:一条小溪流贯穿全村(其河床最宽处 3 米左右,最狭处为 1.5米)。村庄主要土壤有红壤、黄壤、水稻田、草甸土。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毛竹等以及部分阔叶林和杂木,森林覆盖率高,境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7.8℃,最高气温 37℃,最低气温-4.4℃, 无霜期 300 天,年降水量 1580 毫米,气候宜人。迪坑村被上级有关部门评 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平安村、县级文明村,也是连城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是福建省 4A 风景名胜冠豸山风景区和中国骑都冠豸山自行车赛道的重要组 成部分。 村落面积:村域总面积约 9.87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092 亩,林地 面积 13200 亩,果茶园面积 1125 亩。 村落布局:村落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势,村庄沿山坳带状分布,唯一的 干路与水系走向一致,形成一条长街,一带一水的村落格局。 据载,早于元代,迪坑境内先有范、黄、罗、马等姓人氏居住。今天的 迪坑村前水口所供奉之公王土地神位即称范五郎公,据说江氏始祖迁移至此 前早有范五郎公之存在。随着江氏始祖江九益从清流长校江坊迁入,历经一 代复一代,人口逐渐增加,原本定居于此的别姓人氏逐渐另迁他处,迪坑居 住者都为江姓。

村落历史文化

江氏族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正阳,奉江元仲为得姓始祖。西汉时,一支江 姓族人由江贞率领迁徙至济阳(今山东省济水之南),以济阳为郡望地。 村落历史 唐安史之乱时,江姓族人大举南迁。唐高宗二年(公元 659 年),陈政 率府兵 3600 人入闽平叛“蛮僚”啸乱,随行军校中有江姓族人,后来,他 们落籍福建,为江姓最早的入闽者。 江姓先人到此之后,人口逐渐增加,原住此地的黄、罗、马等姓人氏逐 渐衰退,其后人或另迁别地,最后只有江姓留居。至清乾隆间总人口达 1000 余人,最旺盛时则在咸丰皇帝之初,据载总人口达 1500 多人,族谱记录第 十七代男丁就有 700 余人。其时太平天国残兵败将彭大顺祸患至连城而使迪 坑全村招至屠杀,人口亦随之骤减,至民国 34 年,经人口调查,迪源保辖 10 甲 172 户,人口 552 人,其中丁壮 119 人。

村落民俗文化

迪坑村是一个山清水秀和人文底蕴丰厚的古村落,每逢元宵佳节, 江氏各房族按房族辈分有序出龙,最鼎盛时期出现“五龙祈福”的壮观 场面,祈福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国家国泰民安,至今已有 600 余年历史。 每年初七或初八绅士房长灯会成员便开会研究闹元宵、游大龙事宜。 初九各家各户开始扎龙,十三日起,连续三夜抬龙灯闹元宵。如逢拔龙, 则在十六日夜举行。 迪坑的大龙与姑田大龙造型相似,只是龙头略小一些,抬龙的方式 与姑田大龙的抬龙方式不同,姑田大龙的抬龙方式是用布做套袋将抬龙 棒用肩膀扛起,龙头两侧还有各两根软绳拉直用于固定龙头,抬龙时较 为轻松,而迪坑的大龙抬龙完全是靠双手高举过头,没有一定的臂力和耐力是很难完成的,长期以来迪坑的村民把抬龙作为练武健身的一种方 式,争先恐后抢抬龙头,看谁抬得高、抬得远。游龙第一天要举行祭龙, 行祭前先接好龙,在龙头前摆上香案、供品,三声神铳后,礼生鼓手及 主祭到位,上香、司酒、呈供、三叩九拜、念祭文,还要用一头大生猪 祭龙头,祭闭游龙开始,起龙时抬龙头的要高喊“起龙喽!龙行天下,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神铳、大鼓、大锣、彩旗、彩车开 道,龙头龙尾十番及迪坑锣鼓乐队跟随,沿路家家鞭炮烟花迎龙,锣鼓 喧天好不热闹。  

村落自然环境

迪坑村坐落于冠豸山景区周边,民风古朴,是典型的山区村庄。境内 有云霄岩(俗称蜘蛛岩)、楼梯岭、一线天等景观;附近还有九龙潭(又 称九龙湖)、八仙岩、石井坑等自然山水风光。 云霄岩面积 2.6 平方公里,为冠豸山景区之一,同属丹霞地貌特征, 是一纵列山脊群,其一侧为直立的丹霞深谷和陡崖。它突兀于迪坑村南, 最高峰海拔处有 690 多米,是冠豸山风景区的最高峰。云霄岩险峻、奇特、 幽邃、深秀,其上有云霄洞,洞顶分布十多个同心圆形的凹坑,其纹如蜘 蛛网状,故当地百姓曾称之为蜘蛛岩。 一条涓涓溪流贯穿全村,河床的最大宽度为 15 米,最窄处为 3 米。村 庄主要土壤有红壤、黄壤、水稻田、草甸土。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有 马尾松、杉木、毛竹等以及部分阔叶林和杂木,森林覆盖率高。  

村镇承诺书
乡村协议承诺书.pdf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