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太拔镇张芬村
张芬村位于上杭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村辖7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543户2046人。耕地面积2020亩,林地面积17633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000亩,主要产业有竹业、茶叶、白莲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19人,其中国标24户51人、省标19户68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村党支部共有4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3名、流动党员35名。村“两委”干部6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3名。
原张芬圩对面,儒溪左畔,地处上张芬村中心位置有古民居二座,一楼名曰“得月居”,大门逆对从东方流来的儒溪水,每当明月当空,万里无云的晴好夜晚,门口可望见溪中皓月,微波淌漾,浮光掠影,顾名思义“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楼土名“楼里”,结构上下厅堂,六扇五间“耳字楼”加横屋,内大门楣书“素履居贞”,内坪加围墙,外大门楣上书“气接函关”,跷角门楼,迎东方之气,故取名谓之。 下张芬“法踵蓝田”是张芬村最大、且最好的一座古民居,是其上祖上珀公所建。该民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大部分墙体为青砖外镶的“金包银”,约一半为一层建筑。正屋前后为五进厅,第一进为外大门,外大门与内大门之间有一约400平方米“7”字形大坪,第三厅为官厅,第四厅为宴客厅,最后一厅为主人们作为膳厅之用。厅与厅之间以天井隔开,采光条件好。左右两边各为两排横屋,均有天井隔开。外层横屋为五个“四扇三间”单联厅、间,均既相连又可独立。外层亦有砻碓间、厕所等附属建筑。整座民居建筑精致、气度恢宏。只是近几年来,大部分人家在附近择地建新房,对旧房疏于修缮,渐成危房。内大门有对联一副:赋鹏独步家声远,调鼎重光世泽长;宽大的门楣上书:法踵蓝田。 现代民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建砖混结构新房者逐年增多,至今,全村村民有的拆旧房建新房,有的另找地基兴建新房。2000年以后彭屋自然村先后迁到塘下居住4户,迁到村南1户;丁坑村造福工程全村都迁到下张芬,小坑里原住村民迁到对面的张芬到双康的公路旁另择新基,都改善了交通和住房条件。
村落历史文化
张芬村是客属汉民族,生活朴素,以大米为主食,地瓜、粉条、面条等为辅助食品;蔬菜也是以青菜、白菜、空心菜、萝卜为主,豆类以带豆、四月豆、雪豆等;肉类仍以猪肉为主,鱼、狗肉、牛肉、羊肉等肉类亦是家常用,特别是接待宾客用菜更是品种繁多。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群众生活也提高了,宴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一般有20多种菜色。 特别值得记忆的是:民国时期以来,延续至今张芬村在农历四月初一扛菩萨时,用以敬神和招待客人的糍粑特别漂亮,是选用纯净的大冬糯米,用碓子舂去米皮,用雪白的米心打糍粑,堆砌得满盘整洁,晶莹剔透,刹是好看。吃这种糍粑,有韧劲,有嚼头,而又象猪油一样很滑爽、很清香,如果乘热吃,把那种糯米糍粑周身粘上香芝麻和白砂糖,更是软软的,香甜可口,越吃越想吃。 张芬村还有清乾隆中期所建,距今约260余年的天后宫;还有民国初期在村头所建的炮楼;张芬村在明末清初也曾开设有圩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曾经建立一条红色交通线。
村落民俗文化
1.五梅拳:清朝末期,社会比较动荡,时有盗贼强人骚扰,为防身家安全,村人请来兰溪黄潭村的贤贵为师,教年青人习武,他所教习的拳法是中都传来的“五梅拳”套路,同时教导年青人习武防身、健身,不可炫武欺人。从此,张芬的很多年青人均参与练习。20世纪80年代,下村还组织了女子舞狮队,除锣鼓队中的掌鼓者是男的外,其余全部是女的,舞狮队曾多次参与比赛并得到好评和奖励。 2.打糍粑 糍粑也是求辉村最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节日或粮食丰收时制作,象征着喜庆、团圆、丰收。 制作过程: 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 3.扛菩萨 自古以来,上杭客家民众为了庆祝丰收或纪念某一神祇,而盛行一种把神像抬出来祭拜巡游的习俗,叫“扛菩萨”。 扛菩萨前夕,由轮到值年的人负责牵头,组成一支约20人的队伍,分为吹打组、旗牌组、抬扛组、鸣炮组等。吹打组有时请外地的专业乐队前来助阵。扛菩萨时, 全班人马身穿统一服装,来到寺里,先是摆上鸡、鸭、猪肉、果品、酒等祭祀。仪式过后,请下五谷仙菩萨,由两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即“扛菩萨”,走出寺门,乐队奏乐,四人举着“肃静”、“威严”牌子在前面开路。紧接着是扛菩萨的队伍,菩萨放在轿里,紧跟其后的是两排彩旗队,最后面的是放鞭炮的人。一支扛菩萨的队伍如同古时朝廷命官出巡般浩浩荡荡,沿着村道环绕一圈,一路上吹吹打打,鞭炮齐鸣,煞是热闹,各家各户都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迎接,菩萨最后又被抬回寺里,放回原处, 至此,整个仪式才算告一段落。扛五谷仙菩萨环游村子意为祈祷村子五谷丰登,物阜民丰,国泰平安,扛菩萨的节日几乎一年四季都有,上杭太拔镇太拔村的四月十一,院田四月十七等。 扛菩萨的日子,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过年还隆重。家家户户都像办喜事一般,要宰杀鸡鸭十几只,买上牛肉、猪肉几十斤,米粄、年糕、簸箕粄、黄粄等各种客家特色 的粄类食品,这时都能品尝到。
村落自然环境
张芬村古榕树2棵,古桥1座 张芬下村村口映入眼前的就是一棵大榕树,立于儒溪右岸古道边。胸径2米,要5人牵手才能合抱,树高30余米,枝叶繁茂,树冠可伸至对岸,树荫遮住溪流,据测算有300余年树龄了,下村居民在榕树头边竖立神坛牌位,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或逢年过节不少人前去焚香、敬酩,视为神树。再沿儒溪往上走500米,就到了张芬上村,溪边两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中一棵较大的榕树很奇特,虬劲的树干延伸生长到对岸形成一个天然的大拱门,也好似大象的长鼻子伸到溪中吸水一样;最大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榕树有368年的历史。榕树下的石桌石凳、石椅一应俱全,溪流边古道上古老的石砌拱桥“万丰桥”,上有参天古榕遮荫,老人们在树荫下、桥旁下棋、拉二胡、拉家常,海阔天高,夏日里听蝉鸣鸟唱,劳作回家路过此处的人们,也总会停下脚步,扯几句家常,观几步险棋,乐而忘倦。 张芬村于2014年在村部右侧建农民公园一处,该公园与古榕树、古桥、古道连为一体,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张芬村在2014年又投资40多万元在张芬下村兴建“幸福院”一幢,为老人们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创造了条件。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