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镇桥下村
桥下村是住建部评定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中组部评定的“红色美丽村庄”,2022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岩“十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和市级“文明村”。
桥下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距离“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约3公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温坊战斗和松毛岭保卫战中,桥下人民无私无畏、英勇顽强地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被县、区苏维埃政府称为支前模范村。目前,村里仍存有红二十四师指挥部旧址、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指挥部旧址、红军标语群等革命遗址 10 多处。
桥下村,人文昌盛,底蕴深厚。在这里,保留了许多古朴、典型的客家建筑,其中挂牌认定的历史建筑13座,1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还保留着“耕牛节”、“女儿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流传着“神牛救主”、“布济寺石头出米”等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此外,这里还保护和扶持着民间曲艺文化“桥下十番”,为魅力文化的振兴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2019年7月,桥下村被住建部评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民俗文化
耕牛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桥下村谢氏人家的耕牛节,为了纪念救主神牛,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选上等的糯米,打一臼糍粑,认真地挪成圆饼状后,用芥菜叶裹上糍粑喂耕年。
在很早以前,桥下村谢氏开山祖谢景文十三岁那年十月初一,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骑在牛背上,吹着牧笛上山放牧。这天山上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吊眼老虎,见到景文在看书,便张开血盆大口冲下山要吃景文。景文被吓得晕死过去。正在吃草的牛牯看见老虎张牙舞爪的要吃主人,便昂起头竖起牛角,冲在老虎前面。老虎见牛牯奔来,丢下景文调头扑向牛牯。经过牛牯殊死博斗,牛牯斗跑了老虎。牛牯自己也遍体鳞伤,鲜血直流。它不顾自身伤痛,添干景文身上血迹,并用牛角挑起小景文往背上一驮回到了家。
景文的父亲见儿子倚着牛牯回来,误以为是牛牯伤害了儿子,气得操起斧头要宰了牛牯。就在斧头要往牛头上砸时,景文醒过来,拉住了父亲的手,所牛牯求自己的经过一一说给了父亲听。景文父亲听了儿子叙说,连扇了自己几个大耳光,懊悔自己一时鲁莽,差点冤枉了牛牯。
为了犒赏牛牯救了儿子之恩,景文父亲打了一盆糍粑挪成饼状后用芥菜包着,一个一个地塞到牛牯嘴里。
后来,牛牯死了,景文父亲为了感恩,给牛牯挖穴建坟,还在坟墓上摆放糍粑供奉它。又后来,村里人干脆在祖屋旁边盖上一座小庙,立了一块大力菩萨的神位,把牛牯当做救主牛神供奉,把救景文的十月初一这一天,作为耕牛节,每家每户打上糍粑,供奉大力菩萨(护主神牛)。就这样,这一天成了桥下村最隆重的耕牛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