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南山镇桥下村
桥下村是住建部评定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中组部评定的“红色美丽村庄”,2022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岩“十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和市级“文明村”。
桥下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距离“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约3公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温坊战斗和松毛岭保卫战中,桥下人民无私无畏、英勇顽强地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被县、区苏维埃政府称为支前模范村。目前,村里仍存有红二十四师指挥部旧址、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指挥部旧址、红军标语群等革命遗址 10 多处。 桥下村,人文昌盛,底蕴深厚。在这里,保留了许多古朴、典型的客家建筑,其中挂牌认定的历史建筑13座,1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还保留着“耕牛节”、“女儿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流传着“神牛救主”、“布济寺石头出米”等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此外,这里还保护和扶持着民间曲艺文化“桥下十番”,为魅力文化的振兴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2019年7月,桥下村被住建部评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文化
在宋朝以前,桥下村曾有马姓和邓姓两姓的先民居住于此。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马姓和邓姓的先民都先后迁走了。 元代初年,姓陈、兰、梁的先人,从外地迁至桥下定居,直到清朝末年,这三姓因“走长毛”(太平军)兵荒马乱,都离开了桥下。 明代初期,林姓始祖从连城碧州搬至桥下定居,赖姓始祖从永定县搬至桥下定居,郑姓始祖从宁化安远搬至桥下定居。 明朝中期谢姓始祖十一郎公从宁化搬迁至长汀县河田游屋圳,后来又搬迁到南山谢屋村,经过几十年后,又头谢屋村搬到了南山邓坊村张屋,这样又过了几年从张屋搬迁至桥下定居。 从此,谢、林、赖、郑四姓在桥下繁衍生息,披荆斩棘,不辞劳苦,在桥下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客家村庄。
村落民俗文化
耕牛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桥下村谢氏人家的耕牛节,为了纪念救主神牛,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选上等的糯米,打一臼糍粑,认真地挪成圆饼状后,用芥菜叶裹上糍粑喂耕年。 在很早以前,桥下村谢氏开山祖谢景文十三岁那年十月初一,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骑在牛背上,吹着牧笛上山放牧。这天山上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吊眼老虎,见到景文在看书,便张开血盆大口冲下山要吃景文。景文被吓得晕死过去。正在吃草的牛牯看见老虎张牙舞爪的要吃主人,便昂起头竖起牛角,冲在老虎前面。老虎见牛牯奔来,丢下景文调头扑向牛牯。经过牛牯殊死博斗,牛牯斗跑了老虎。牛牯自己也遍体鳞伤,鲜血直流。它不顾自身伤痛,添干景文身上血迹,并用牛角挑起小景文往背上一驮回到了家。 景文的父亲见儿子倚着牛牯回来,误以为是牛牯伤害了儿子,气得操起斧头要宰了牛牯。就在斧头要往牛头上砸时,景文醒过来,拉住了父亲的手,所牛牯求自己的经过一一说给了父亲听。景文父亲听了儿子叙说,连扇了自己几个大耳光,懊悔自己一时鲁莽,差点冤枉了牛牯。 为了犒赏牛牯救了儿子之恩,景文父亲打了一盆糍粑挪成饼状后用芥菜包着,一个一个地塞到牛牯嘴里。 后来,牛牯死了,景文父亲为了感恩,给牛牯挖穴建坟,还在坟墓上摆放糍粑供奉它。又后来,村里人干脆在祖屋旁边盖上一座小庙,立了一块大力菩萨的神位,把牛牯当做救主牛神供奉,把救景文的十月初一这一天,作为耕牛节,每家每户打上糍粑,供奉大力菩萨(护主神牛)。就这样,这一天成了桥下村最隆重的耕牛节日。
村落自然环境
桥下村选址于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地形东西高,南北河自北向南蜿蜒环绕全村,宛如一条真龙盘卧村中,守护着村庄的大片良田,保障古时村民的生活,生产各方面的需求。又村庄东西两侧山脉高耸延绵,为村庄形成了两道天然的屏障。村落两侧青山高耸,水系蜿蜒,“负阴抱阳”之势浑然天成,整体格局于古代理想的村落选址格局相符。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