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南洋镇营仑村
营仑村地处漳平市西北部双洋溪(九鹏溪)下游,直距市区14.6公里,位于南洋镇的西部是南洋镇行政村之一。南洋镇通往白沙镇的公路沿村庄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营仑麻氏开基主麻应隆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1390)迁徙至漳平九鹏社营仑开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营仑村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建筑,整体风貌较好。现存清代古民居有20多座,布局规整,保存完好,居民仍在使用之中。营仑村是革命基点村,有着苏维埃革命斗争光辉历史。该村具有悠久的制茶史。在漳平市历年水仙茶品牌评选中,有多位茶农获奖,被美誉为水仙茶“茶王村”。营仑村于2016年5月被列为第五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于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了“福建省森林村庄”称号,有“水仙茶王村”之美誉。
一、基本概况   营仑村在南洋镇的西部,位于九鹏溪西岸,西面与新罗区白沙镇半岭村相连,东面与南洋村隔江相望,南与永兴村毗邻,北与红林村相依,与镇驻地南洋圩直距1.8公里。辖大仑顶、营仑心、新寨、芋仔园、刘厝、新寨顶等自然村,13个生产小组,总人口1268人。全村面积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2670亩,耕地面积789亩,生态公益林面积4800亩,现有水仙茶园面积2600亩,油茶山面积1600亩,毛竹林320亩。南洋镇通往邻县白沙镇的公路沿村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营仑村是革命基点村,有着苏维埃革命斗争光辉历史。该村具有悠久的制茶史。在漳平市历年水仙茶品牌评选中,有多位茶农获奖,被美誉为水仙茶“茶王村”。   境内三面环山,崇山峻岭,森林密布,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常年云雾缭绕, 全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400~1650毫米,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于茶树的生长。李坑卓有原始生态林5000多亩,植被保护良好,风景优美。 二、历史沿革   营仑麻氏开基祖麻应隆,祖居延平府尤溪县车碓坂村,明洪武年间(约1375-1390)迁徙至漳平九鹏社营仑开基,肇建宗祠“肇基堂”。据当地麻氏族谱载,开基祖麻应隆初到此地定居,以牧羊为业,村庄因名“羊仔仑”,后由方言谐音演变为营仑。又有一说,因地处山仑之中,两头均有山涧水,村中心是一块突起的平底,形似兵营,因而起村名营仑。   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属漳平县居仁里九鹏社南洋乡。1934年属南营保,先后隶第一区南洋联保、党洋乡,之后并属党泰乡。建国初党泰乡南营村。土改后属党泰区南洋乡。1958年属兴营大队(与永兴合)隶党泰公社。1960年并属城郊公社。1961年析立营仑大队属南洋公社。1984年属南洋乡称营仑村。2013年9月,南洋撤乡设镇,营仑村属南洋镇所辖。 三、建筑艺术   营仑村散布着众多的古民居建筑,现存明清古民居有20多座,布局规整,保存完好,居民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主要古民居有“肇基堂”“志道堂”“絅德堂”“敦德堂”“五桂堂”“盛德堂”“数茂堂”“德庆堂”“应德堂”“双福堂”“茂新堂”“在福堂”“统新堂”等古色古香的闽南式四合院古建筑。古民居建筑工艺精湛,窗花斗拱精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墙壁彩绘,古色古香。尤以志道堂的彩绘浮雕最具特色,且规制宏大,保存完好。村中仍存有2支残损的石旗杆,显示了明清时期族人博取功名的荣耀。 四、茶乡文化     南洋镇是闽西著名茶乡,生产历史悠久,元代就已开始种植。它以盛产水仙茶闻名遐迩,素有“水仙茶之乡”美誉。水仙茶是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纸包茶,它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于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2000年7月,国内唯一乌龙茶类紧压茶--漳平水仙饼获国内先进水平,被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名优茶收藏陈列,曾在中国博览会、厦门“中日韩”国际文化交流会、省鉴评会获得13个金奖,注册有“启甘”、“盛菁”、“南奇”等12个茶叶商标。 五、非遗物质 1.采茶灯   采茶灯是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南洋镇仅限营仑村组织演出,流传至今。采茶灯反映采茶姑娘上山采茶的欢快情绪,音乐优美轻快,散发浓郁的茶乡气息、民歌风味。舞女手持彩扇、花篮,以云步、碎步表演上山、踩石过山涧,运用兰花手,表演正采、倒采,将层次逐渐展开。扑蝶成为高潮。先以打击乐为前奏,到采茶时以笛子为主,三弦、二胡、扬琴伴奏,边歌边舞。传承者麻旺宣,现年82岁。 2.水仙茶名称的由来   在南洋原始森林中,至今还遗存着几十株郁郁葱葱的野生水仙茶母本树,其中最大的一株高达7.35米,围径1.3米,树幅5.5米,生长在石牛岽顶的崖峰峭壁间。牛岽顶海拔1365.8米,终年云蒸霞蔚。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株水仙茶古树,被专家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 六、活态利用   根据漳平市委工作主题和建设“美丽南洋”工作目标,以打造南洋“生态文明小镇”为契机,结合本村实际,努力创建“革命老区村、生态文明村和茶王村”示范村。   一年来,村两委十分重视对古民居的保护,先后投入3万元对破损的古民居进行必要的修缮。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对整个古村落进行规划设计。   完成新建茶山道路23.5公里,并硬化4.2公里。加大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投入14.5万元完善了村道1.3公里两旁的排水设施和环境绿化。实施了村主干道的路灯建设。   完成新建新寨自然点防洪堤及配套(步行道、水渠)1.2公里,完成新建佛仔阡和大阡水渠2.3公里,新建宫坑、新寨2个水坝蓄水容积152立方米,新建营仑顶至营仑心山塘、护坡。铺设李坑卓饮水工程管道5公里。投入76万元完成了村主干道1.3公里的拓宽硬化工程,有效缓解了交通不便的瓶颈问题。
村落历史文化
营仑麻氏开基祖麻应隆,祖居延平府尤溪县车碓坂村,明洪武年间(约1375-1390)迁徙至漳平九鹏社营仑开基,肇建宗祠“肇基堂”。据当地麻氏族谱载,开基祖麻应隆初到此地定居,以牧羊为业,村庄因名“羊仔仑”,后由方言谐音演变为营仑。又有一说,因地处山仑之中,两头均有山涧水,村中心是一块突起的平底,形似兵营,因而起村名营仑。   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属漳平县居仁里九鹏社南洋乡。1934年属南营保,先后隶第一区南洋联保、党洋乡,之后并属党泰乡。建国初党泰乡南营村。土改后属党泰区南洋乡。1958年属兴营大队(与永兴合)隶党泰公社。1960年并属城郊公社。1961年析立营仑大队属南洋公社。1984年属南洋乡称营仑村。2013年9月,南洋撤乡设镇,营仑村属南洋镇所辖。 营仑村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建筑,整体风貌较好。现存清代古民居有20多座,布局规整,保存完好,居民仍在使用之中,主要古民居有“肇基堂”“志道堂”“数茂堂”“敦德堂”“德庆堂”“应德堂”“双福堂”“统新堂”“五桂堂”“刘氏宗祠”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古色古香四合院古建筑。其中数茂堂被列入第七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这些建筑外,村落具有古井,石阶铺地,古树名木,石旗杆,枪楼等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构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具有闽西山地村落格局,有多处较大规模,布局考究,建筑精致的清代传统建筑,加上特殊的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及社会经济价值。
村落民俗文化
1.采茶灯   采茶灯是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南洋镇仅限营仑村组织演出,流传至今。采茶灯反映采茶姑娘上山采茶的欢快情绪,音乐优美轻快,散发浓郁的茶乡气息、民歌风味。舞女手持彩扇、花篮,以云步、碎步表演上山、踩石过山涧,运用兰花手,表演正采、倒采,将层次逐渐展开。扑蝶成为高潮。先以打击乐为前奏,到采茶时以笛子为主,三弦、二胡、扬琴伴奏,边歌边舞。传承者麻旺宣,现年82岁。 2.水仙茶名称的由来   在南洋原始森林中,至今还遗存着几十株郁郁葱葱的野生水仙茶母本树,其中最大的一株高达7.35米,围径1.3米,树幅5.5米,生长在石牛岽顶的崖峰峭壁间。牛岽顶海拔1365.8米,终年云蒸霞蔚。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株水仙茶古树,被专家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
村落自然环境
营仑村境内三面环山,崇山峻岭,森林密布,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常年云雾缭绕, 全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400~1650毫米,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于茶树的生长。李坑卓有原始生态林5000多亩,植被保护良好,风景优美。村落依山而建,村庄居民点主要在双洋溪(九鹏溪)西畔丘陵山地上,由山脚开始建设逐步往盆地中间发展。三面环山,二水分流,汇入双洋溪(九鹏溪),形成山环水抱,山水互动,和谐共生的村落格局。
村镇承诺书
乡村协议承诺书.pdf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