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埠岗镇大埠岗村
大埠岗村原是一片山岗,元代生人口剧增,商业勃勃兴旺,名为大埠市,后改名为大埠岗。大埠岗村原是一片山岗,相传在700年前(南宋末期)村周边黄竹成林,生长在“鼻”形山岗上,而改名为“黄竹鼻”。元代生人口剧增,商业勃勃兴旺,名为大埠市,后改名为大埠岗。明、清两代属永城下乡,称三十二都。
大埠岗村物质文化遗产有睢王庙仪门:砖石构四柱三间牌坊式建筑,整个门楼外表通面砖石雕饰,雕饰内容瑞兽飞禽,又有奇花异草,也有历史人物故事,还有其他几何图案,雕饰技法有平雕、浮雕、镂空雕,技艺精湛娴熟,堪称上乘之佳作,诚为雕饰艺术之大观。
牌坊:节孝牌坊系清乾隆七年(1742年)奉旨旌表江万里之妻陈氏所立的节孝牌坊,为砖石构两柱一间五山式跨街牌坊,圆拱门,两面均雕饰龙凤、花草及几何图案等,其中一面还嵌砌有黑砚石镌刻的旌表圣旨内容,是全市城乡遗存最为完好、建筑最为气派、雕饰最为精美的砖石构牌坊。
古建民居:中翰第和下东升号等古宅。“中翰第”与“下东昇号”,是清嘉庆至道光初大埠岗的望族、儒林郎、布政司理问傅穹与其子中书舍人傅国瑛建造的两幢宅第,分别座落大埠岗中街和下街。
碑刻:傅氏家塾碑记。傅氏家塾内保存的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四方黑砚石碑刻,并列嵌砌于墙上,均高1. 08米、宽0. 46米,字大3. 3厘米,碑文为阴刻,有正楷、行楷两种,四周以深浮雕菊花图案之青砖圈边。今仍完好。
大埠岗村坐落于东经117°02'28〞,北纬27°09'02〞,西与和平相邻,东北与李源村连接,东与竹源村接壤,南与河源相通,村部距市区32公里。村庄于东西向象鼻形山岗,呈现出“群山环绕,三狮朝天;两水归流,巨象饮水;山岗筑厝,扬帆启航;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选址格局。主街东西向贯穿全村,分为“上截街、中截街、下截街”;巷路分为“街南之巷”和“街北之巷”,垂直连接主街。整体街巷格局呈“鱼骨状”,并且与整个山岗完全契合,沿着山岗边缘还有城墙围合,并于东南西北四方位构筑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