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大埠岗镇大埠岗村
大埠岗村原是一片山岗,元代生人口剧增,商业勃勃兴旺,名为大埠市,后改名为大埠岗。大埠岗村原是一片山岗,相传在700年前(南宋末期)村周边黄竹成林,生长在“鼻”形山岗上,而改名为“黄竹鼻”。元代生人口剧增,商业勃勃兴旺,名为大埠市,后改名为大埠岗。明、清两代属永城下乡,称三十二都。 大埠岗村物质文化遗产有睢王庙仪门:砖石构四柱三间牌坊式建筑,整个门楼外表通面砖石雕饰,雕饰内容瑞兽飞禽,又有奇花异草,也有历史人物故事,还有其他几何图案,雕饰技法有平雕、浮雕、镂空雕,技艺精湛娴熟,堪称上乘之佳作,诚为雕饰艺术之大观。 牌坊:节孝牌坊系清乾隆七年(1742年)奉旨旌表江万里之妻陈氏所立的节孝牌坊,为砖石构两柱一间五山式跨街牌坊,圆拱门,两面均雕饰龙凤、花草及几何图案等,其中一面还嵌砌有黑砚石镌刻的旌表圣旨内容,是全市城乡遗存最为完好、建筑最为气派、雕饰最为精美的砖石构牌坊。 古建民居:中翰第和下东升号等古宅。“中翰第”与“下东昇号”,是清嘉庆至道光初大埠岗的望族、儒林郎、布政司理问傅穹与其子中书舍人傅国瑛建造的两幢宅第,分别座落大埠岗中街和下街。 碑刻:傅氏家塾碑记。傅氏家塾内保存的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四方黑砚石碑刻,并列嵌砌于墙上,均高1. 08米、宽0. 46米,字大3. 3厘米,碑文为阴刻,有正楷、行楷两种,四周以深浮雕菊花图案之青砖圈边。今仍完好。
大埠岗村坐落于东经117°02'28〞,北纬27°09'02〞,西与和平相邻,东北与李源村连接,东与竹源村接壤,南与河源相通,村部距市区32公里。村庄于东西向象鼻形山岗,呈现出“群山环绕,三狮朝天;两水归流,巨象饮水;山岗筑厝,扬帆启航;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选址格局。主街东西向贯穿全村,分为“上截街、中截街、下截街”;巷路分为“街南之巷”和“街北之巷”,垂直连接主街。整体街巷格局呈“鱼骨状”,并且与整个山岗完全契合,沿着山岗边缘还有城墙围合,并于东南西北四方位构筑城门。
村落历史文化
大埠岗村有3处县级文保单位,3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牌坊,36处历史建筑线索,1处古桥,3口古井,2处旗杆石,11棵百年古树,1条官圳,数条传统街巷,还有32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村落民俗文化
大埠岗村至今保留了傩舞、祭祖、舞龙灯、狮子灯、“跳弥勒”、抬烛桥、擎花灯、“赶阳公爹”、擎菩萨、上佛、传经、祭三官等民俗活动,及“连史纸”造纸技艺、竹编与篾编技艺、扎制花灯技艺等传统技艺,是记录地域民俗乡情的活标本。其中“连史纸”造纸技艺按照古法造纸的流程技术要求,坚持“传统生产技艺为主,改良繁琐为辅”的原则,运用煮料木,清水漂池,水车水碓春料房,纸浆溶化槽,竹帘捞浆池,干纸焙烤房等厂房流水作业设施模式恢复古法造纸术。当前,已成功申报邵武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大埠岗傩舞(跳番僧与跳八蛮),被称为舞蹈“活化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自然环境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