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李墩镇楼坪村

       楼坪村系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部,在风景峻奇、秀丽的“石门山”下,南与屏南接壤,西与政和交界,自古就是“三县”之间往来的重要官道,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40公里。

楼坪村位于李墩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村落面积1.9平方公里,下辖北洋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户籍402户1333人。村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晚清期间国子监至二品以上官员125人,有38座明清古建筑,保存大量精美的雕刻、名人字画。2018年楼坪村被评为福建乡村旅游特色村,2019年被评为中华传统村落,2020年石门山·楼坪景区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景区,2022年荣获“福建省休闲旅游乡村”称号,是全县唯一同时具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景点。

村落历史文化

“宅以门户为冠带”大门是脸面,深宅大厝更是如此,青石打造精雕细琢的匾额题字,门倚对联,门楣当槛是大门的标配。且设计精心,各俱特色。门头匾额对联,横批的文字和吉祥图案都是以史为据,有典可查。厝内人物诗文,花鸟走兽的雕饰亦是涵今茹古,寓意深远。内容多为歌颂张氏历代先祖的丰功伟绩,告诫后人铭记祖功,勤勉励志。 据说每座房屋从砌基础,筑土墙开始到建造完工都要历时数年。仅石门头、石墙座、石柱础、石天井等石料打制就要耗时三年。为了提高工时效率,保证品质精细,当年石匠的酬劳是以石碎石粉的重量来兑换等重的银元的;验收的标准是磨石对缝,要铜钱插不进。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石门头是纸币也插不进。这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完美展示。 就是这样的古厝,孕育了楼坪一百二十五位监生至二品銜功名的族人,编修于宣统三年的宗谱用朱砂笔记载他们的名、字、号等,雅称“红名”。楼坪张氏之文脉由此可见一斑,荣膺“中国传统村落”当属实至名归! 还是让我们走进幽静的石弄,触摸斑驳的土墙,推开厚重的木门,踏入善积佳境,寻觅文魁武举,揭密尘封的历史,静静地倾听古厝娓娓诉说六百多年来那些既让人痛惜,又让人无比骄傲,更让后辈励志的故事,一起“话说楼坪”吧!

村落民俗文化

   楼坪古村落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既是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亦是深厚人文的结晶,这60多栋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刻录着楼坪人风雨兼程、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浓缩着楼坪村善观时变、自强不息的发展史。 楼坪村村民大多姓张,他们秉承“居山林、胜台阁、勿妄动、莫虚谈”的祖训,传承和发扬“善德”文化,坚持“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处世之道,不断深化文明村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楼坪村内,政璧公故居、政庠公故居、德韶公故居、步辉公故居等先人留下的精神文化,让村民随时随地接受“善德”文化熏陶,从而引导他们崇德向善,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教化作用。 与此同时,楼坪村把“善德”文化融入自治议和、邻里调和、共创美丽乡村等方面,积极打造和谐美丽乡村。过去,由于楼坪、芹溪两地地界相邻,因为农田灌溉问题,两村邻里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楼坪村通过联村党委联合际头村、芹溪村的不懈努力,成功化解两村多年来因灌引发的冲突,同时确保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让两村重归和谐。 依托“善德”文化,楼坪村打造“善德齐家”德治品牌。今年以来,累计评选表彰“镇级文明户”20户、“最美家庭”17户、选树身边好人和志愿服务典型等5个,志愿服务队参与文明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河长制清理活动达500人次;开展困难群体帮扶行动,受益群众达50余人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余件次,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村落自然环境

  “三山五岳奇为首,千年人文石门山”,系鹫峰山脉,坐落于福建省周宁县李墩镇楼坪村,南与屏南县接壤,西与政和县杨源乡交界,东与福安市、宁德市连接,自古就是“四县”通衢要道。今宁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历史上楼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还是著名的文儒之乡,孕育一方仁人志士。   楼坪村后高耸入云群山环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屹然相峙而立之石,拔地而起,是大自然浑金璞玉,胜似鬼斧神工之门,故称“石门山”,自古以来闻名遐迩,蔚为壮观。石门山,面朝碧水岩,龙井飞瀑,圣银古道,东瞻卓笔凌云,西望弥勒尊岩等自然景观。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