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围头村

                 围头村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吃海鲜、抓鲍鱼、住民宿、听故事旅游资源。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围头村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最南端,围头半岛突出部,与大金门岛隔海相望,相距仅5.2海里,是祖国大陆最贴近大金门岛的地方。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6500米,全村1170户,4316人,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乡亲万余人。围头村位于省道308延伸线和围头疏港高速出口处,距晋江市区 40公里,到动车站和晋江机场40分钟车程。这里是八二三炮战的主战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战地、滨海、渔村、侨台、海丝”五大资源。

村落全景展示
村落历史文化

       围头村历史沿革独特,据《晋江交通志》载,在1200多年前,唐开元年间(713—742),即有三帆大商船经常停泊在围头澳,转运货物往温州、牛庄、烟台等地。全村共有21个姓氏其中7大姓氏8大宗祠组成了围头大家庭,在全国古村落里实属罕见。南宋以来,围头便已成为军事要塞和海上商贸往来的要冲,明初,江夏侯周德兴便在此兴建司城“永平城”;南明永历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征台湾驱除荷夷,屯兵时于此挖的水淈及古井;清康熙年间,施琅大将军也仗剑天涯,于围头澳屯兵操练水军,统一两岸祭拜妈祖庙。在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围头又再一次成为了中外瞩目的主战场,尚存的炮战十二大遗址给这个古村落又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历史沧桑和史迹记忆。        这里的传统建筑包含了闽南民居、石筑民居、砖木民居、小洋楼民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份老屋已经载入史册,而另一部份却经历了百年风霜至今保存完好。村中一幢幢古香古色的闽南建筑,风格各异的华侨建筑,融合了中西结合的建筑特点,突出了侨乡文化的特色;众多的祠堂、祖厝、祖厅、庙宇传承了村庄历史文脉,向后人展示其宗族的根源,也成为很多海外华侨归来寻‘根’的重要线索及精神纽带。

村落民俗文化

       历史以来,围头村与台澎金马有着割不断的“地缘、商缘、姻缘、文缘、民缘”,是一个典型的“闽台五缘村”。1949年间,国民党从大陆撤往台湾,两岸民间往来中断,在台的围头乡亲、宗亲、姻亲之间的音讯几乎消失有30年之久,虽造成两地围头人情感渐渐消融,却阻止不了相互之间对情感的渴望,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布,两岸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围头渔民又在同一个海域与台湾渔船员频繁接触,后期从海上零星的贸易到围头港内的对台小额贸易。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在台围头人也陆续的经过香港、澳门返乡省亲。地缘带来商缘、商缘带来姻缘,从1992年围头村“八·二三”炮战“战地小老虎”洪建财的女儿洪双飞成为第一个嫁到金门的围头新娘,到2009年围头村民吴聪明娶到了第一个高雄媳妇,围头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两岸通婚第一村”。为珍惜两岸分离的痛苦和情感的延续,凸显“围头新娘”和平使者角色,率先打造“两岸交流先行村”,基于围头村历来有两岸民间往来探亲的民俗传统习惯,特择于2010年七夕情人节,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开启了两岸通婚交流的里程碑,而且两年一届的七夕返亲节已成为活态的传承。如今,从战地走来的围头村,硝烟已散尽、冤家变亲家,现有148对新人互通婚姻,围头古村落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一家亲”的典型缩影。由此,打响了“海峡第一村”文化品牌,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充实了民间对台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村落自然环境

       2007年以来,围头村发挥“对台、面金、傍海”的区位优势,掀起了新一轮“振兴围头  二次创业”的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的发展蓝图,率先以“保护文化、保护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围绕古民居、宗祠、文庙、祖厅、历代遗址遗迹及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的保护和挖掘,成效凸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村落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围绕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沟渠净化、海滩洁化的环境综合工程建设形成了围头渔村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目前正有效整合“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宗祠文化、侨台文化、海丝文化”六大资源,再到构筑升级版“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红色遗址、金色人文”的五色围头。        坚持以生态修复、环卫保洁为抓手点,根据人员居住情况建设“田庵池”生活污水生化处理系统,A级旅游公厕12座。合理投放覆盖全村的垃圾桶,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有关标准和要求,村民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还配置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活服务设施。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民生民风状况进一步改善,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后还将继续沿着“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古村落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            

村镇承诺书
乡村协议承诺书.pdf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