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龙门滩镇碧坑村
碧坑村位于德化县龙门滩镇东半部,距离镇区8公里,离城关16公里。东邻村兜村、内洋村,西连雷峰镇溪美村。
人口: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286户,人口1026人,主要曾、林、张、谢、王5个姓氏。常驻人口138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下有45人左右,外出流动人口880人左右,主要流向:厦门、泉州、德化,从事行业主要为经商和陶瓷务工。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5户16人(其中国定3户10人,省定2户6人),已全部稳定脱贫。2022年实现村财收入24万元,主要来源于:天然林、生态林监管费3.3万元;村级投资收入13.7万元;砍伐人工林分红7万元。 资源:土地面积10.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1.9%,生物多样性丰富,村内有一棵四百多年古榕树及一棵百年桂花树、古石笋、古渡口;2021年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党支部被泉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获评龙门滩镇环境卫生整治先进单位。
村落历史文化
碧坑村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历史上曾居住过卓、李等姓氏(居住时间不详),明正德十年(1515年)林姓肇居碧坑,而后张姓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姓明万历元年(1573年)、王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谢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四个姓氏到来合居,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明代,碧坑属归德乡坊隅。 清代碧坑属在坊里文兴社。 民国24年(1935年)编为碧坑保,属碧霞乡。 民国32年(1943年)至1952年,碧坑为碧霞乡驻地。 1950年,属第二区碧霞乡。 1951年,建碧坑乡,属第七区。在碧坑村建立区公所,管辖12个行政村。(“区”即县辖区,属于乡级行政区,介于县和乡之间的一种准行政区。撤区并乡以前,绝大部分县划分为若干个“区”;区公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管理农村社会经济事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改属雷峰区。 1958年4月,属碧坑乡;同年10月,建碧坑大队,属霞碧公社。1960年,改属浔中公社。 1961年,复属霞碧公社。 1984年10月,设行政村,属霞碧乡。 1991年属霞碧镇。 1994年9月,碧坑村属龙门滩镇。
村落民俗文化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 “初一早”。旧时,子时(23—1时)一到,守岁的人们在家中厅堂的八仙桌上摆甜糖果茶、上香点烛敬“天公”。是时鞭炮、爆竹齐鸣,家家户户开门迎春纳吉,俗称“开正”;旧时晚辈还要给长辈叩头祝福。 初一早晨,全家老小早早起床洗刷,穿上节日新装。旧时,穷人也换穿干净衣服。早餐大多吃“岁饭”(大米蒸的米饭)、“长寿菜”(一般用切成长节的芥菜做成,也叫“长命菜”),象征人人食足寿长。只说吉利话、不吵架、不扫地、不骂孩子。初一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语,主人备烟、茶、糖果或小汤圆等款待来客,客人要回应祝福佳句,如“生财添福”、“四季平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近代,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拜年方式,有的是多人相邀互拜年;也有单位同事相聚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用贺年卡互递祝贺,打电话、发短信互拜已成新俗。 旧时农村正月初一起,青少年学唱南音、击打鼓乐、“打狮”舞龙,有的乡村迎神“请火”,活动连连,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村还有“初五隔开”习俗,即待初五后才能开始农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村组织人员给军、烈属拜年。 天诞节 农历正月初九为天诞节,俗称“天公生(日)”,有人称“玉皇诞”。每年正月初九早晨,家家户户备办丰盛供品,如糯米做的龟及鸡、兔、猪腿等敬奉“天公”,为“天神”祝寿。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放鞭炮,古有“十三放灯,十六收灯”习俗。有的乡村“摆上元”,宰猪、屠羊、“蒸甜粿”等奉敬神佛,有的燃放鞭炮、焰火、“打狮”舞龙、上演高甲戏和木偶戏、放映电影。还有吃“上元丸”的习俗。 土地公诞辰 土地公即地神,正称“后土”,尊称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二月初二为土地公诞辰。年年的此日,民间家家户户备办三茶五酒、三牲果蔬、火灼鞭炮,在自家厅堂为土地公祝诞辰。 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农历24个节气之一。旧社会是“踏青”日,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上山“踏青”,寓意孩子们聪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常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春游。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渐兴于清明节前后祭扫先祖坟墓。机关、学校等都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祭扫烈士墓。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旧时,在四月初八前后,寺庙的和尚挑着小佛,到乡间挨家挨户祈求四季平安,名为“洗佛子”,户主应给米捐钱供奉佛祖。民国期间还有此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废。 俗传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自古以来,即使春耕再忙,在这一天也不使牛耕田,民间有“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节”之俗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家家用糯米包粽子,采青艾、菖蒲插挂门顶以避邪;用雄黄酒水喷洒室内外以除污秽、灭蚊蝇、驱虫蛇;中午吃粽子和春饼等。农村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少妇吃红梅、白荞葱,俗传能红唇洁齿。小孩佩戴五彩丝线织成的心形、棱形等各种香囊,内装香料,或缝制一小囊装“蒜孤丸”、卫生丸,意为避邪除病,兼作装饰品。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月半”。家家祭祖,有外出者,虽远必归,故有“七月半没回家是无祖”之俗语。“月半”祭祖期限是七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农村各地各姓氏不尽相同,镇境内以十五日或十三日祭祖居多。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祭祖习俗时废时起,80年代后恢复祭祖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很早以前,俗传八月墓门开,八月十五前后家家扫墓,后 改为农历十一月冬至扫墓。中秋夜月圆,家人团聚、围桌品茶、吃饼赏月。文人会集、吟诗作赋。20世纪80年代后,中秋月饼又成亲朋好友间的馈赠之品。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叫重阳,为传统的重阳节。这天,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1988年,国家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成为法定全民敬老日。是时,镇、村开展不同形式的敬老活动。 立冬 立冬,俗叫“交冬”。“立冬满洋空”,此时农民收成基本完成,耕作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日,家家户户舂糯米糍、杀鸡宰羊答谢“土地神”,借此表示辛苦一年, 庆祝丰收;另者以此滋补身体。 冬至 冬至,农历中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日这天,各家各户吃汤圆,“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又叫“冬至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圆还用以祭祖、馈赠亲朋。 冬至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家家户户备办金银纸、香烛、米粿、果蔬等,上山祭扫祖先坟墓。有的地方不局限于冬至,在农历十一月期间都可祭扫祖先坟墓。 除夕 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俗称“过年”。这天家家户户忙着备办祭祀供品、贴春联、挂年画。午后祭祖先。晚上,阖家欢聚,吃团圆年夜饭。饭后,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代,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夜间,家家点红灯送旧岁,迎新年。 20世纪80年代后,电视普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家家户户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
村落自然环境
碧坑旧称碧卿伯坑,地处峡谷,村落东西纵深3000米,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境内有峰多处。 彭坑山头 位于村部西南1.4公里处的山体,山林地。 寨仔尾尖 位于村部西南905米处的山体。南距彭坑山头670米,山林地。 苏潭寨 位于村部西边1.3公里处的山体。西北距陈坂尾396米,山林地。 大通岐 位于村部西北1.4公里,碧龙桥西北515米处的山峰,山林地。 九斗山 位于村部北边1公里处的山峰,海拔750米。 山坪尖 位于村部东北边1公里处的山峰,海拔820米。 大湖尖山 位于村东南部1.7公里处的山峰,海拔799米。 1.2.2地质 碧坑村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多旋回、多构造层的特点。 地层:境内分布在“朱罗系上游南园组”地层,岩性为晶屑凝灰熔岩,凝灰石、英安岩,厚1700米。常见有叶腊石、石英脉。 岩浆岩:境内分布有燕山晚期辉长岩、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有关的矿产有石材、高岭土等。 1.2.3土壤 碧坑村山地土壤以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为主,黄壤次之。酸性岩红壤的水、热条件良好,是经济林、用材林基地。中性岩红壤,土层深厚,土体湿润,养分丰富,植被生长较好,适宜于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用材林或经济林生长,坡度较平缓的可垦为茶、柑橘园,但要做好水土保持。水稻土则主要分布在山间丘陵盆地、谷地和坡地上。水稻土在苏洋村尾田洋采样监测系灰泥田土层。这种土壤的土质较粘,通气性较差,土壤速效分释放慢,土壤供肥后劲足,前劲差,不发小苗发老苗,穗少粒饱。 1.2.4气候 气温:境内地处德化县东南部,常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5—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8.9℃,七月平均气温可达26℃,既无月平均气温≥30℃的酷暑,又无月平均气温≤0℃的严寒。热量充足,气温较温和。 日照:境内各地日平均温≧10℃的年积温在3000—6200℃范围。各地日照时数无大差异,东南部略多于西北部。龙门滩镇区年平均1847.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3%, 最多为2004年2137.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8.8%,最少为2005年1657.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一年中7—8月份最多,月平均174.3小时以上,2—5月份最少,日照时数月平均为119.3小时。常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卡。 降水:境内地处石牛山西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石牛山距海洋直线距离约80公里,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送来大量水气,地形影响明显,气候湿润,降雨类型以梅雨、台风雨为主。雨水充沛,全镇常年雨量1700—2000毫米之间。3—9月份降水量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5%以上。 霜:境内霜日年平均为25天,最多年份55天,最少9天,最长为1963年连续21天。平均初霜期为11月18日,最早为1960年10月28日,最迟为1985年12月24日。终霜一般是2、3月,最早为1985年1月15日,最迟为1963年4月10日。无霜期平均264天,最长为1985年331天,最短为1960年206天。 雪:境内雪日较少,一般出现在1、2月份,以碎雪为多,鹅毛雪少。年平均雪日不到一天,最多年份为6天,最少年份为0天。1975年12月12日至14日连续3天下大雪,积雪深度达10—30厘米。 雾:境内主要是辐射雾,一般在晴朗微风有温气流存在的条件下生成,散于上午10时左右。年平均雾日28天,最多年份46天。平均雾日以春季的3—4月最多,3.5—3.8天。其次在冬季12月。平均雾日2.9—3.0天。夏季8月也较多,平均2.6天。秋季是雾日最少季节,秋高气爽,能见度好。 蒸发量:根据凤洋水文站1959年至1982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89.7毫米,蒸发量年内分配,以7月最大为140.9毫米,2月最小为48.0毫米。凤洋流域多年平均年陆地蒸发量652.4毫米。龙门滩流域多年平均年陆地蒸发量为720毫米。 湿度:根据县气象站1960—1989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7—84%之间。 气压:境内年平均气压为957.7百帕,全年气压以12月为最高,7月为最低;1—7月逐月下降,8—12月逐月上升,其中5月的降压和10月的升压为全年最剧,差值分别为3.6百帕和4.9百帕,历年定时最高气压为1965年1月15日达976.8百帕,最低气压为1976年8月10日的926.9百帕。
村镇承诺书
乡村协议承诺书.pdf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