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杨梅乡云溪村
云溪村,地处戴云山腹地,位于“三市三县”(泉州德化、福州永泰、三明尤溪)交界处,距离德化县城72公里。有云溪、溪坪、苦岭、刘口前等4个自然村落,截至2024年末,户籍人口有243户947人,常住人口110人,均为汉族,有林、王等姓氏。全村土地面积2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2亩,森林覆盖率82.3%,平均海拔800多米。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58人,2024年村财收入达32.7万元。云溪村先后被授予“第二批福建省传统村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示范点”、“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创作基地”“首批泉州市金牌美育村”等称号。
一、村落概况 云溪村位于杨梅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村落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60人。村庄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85%,生态环境优美,2023年入选"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二、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风貌 云溪是建筑古村。规模宏大,流传着“云溪八百家,祖厝十八葩(幢)”的传说。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吊脚楼”闻名闽中。境内148座传统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宛如苗寨。遗存有“黄金寨堡”的丹山寨(内建聚奎楼)、千年古刹青云寺、“旗杆满院”鱼池楼、私塾裕德堡等。云溪自古就是德化往尤溪的交通要道,古店铺、古道、古桥、古墓、路亭分布于村中或岭路之上,关隘遗址、造纸作坊遗址、牌坊遗址等踪迹可寻。石板古道盘绕村落,远离车辆喧嚣。河渠通畅,流水潺潺,水清可见鱼戏。 非遗传承 (一)德化杨梅刻纸(市级非遗) 云溪村的民间艺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在制作纸狮纸龙的同时,发明了刻纸工艺加以装饰,并于2016年3月被评为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杨梅刻纸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经过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后整套工序才算制作完成。作品类型繁多,有鸟虫鱼兽、花草、人物和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图案描绘等,多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刻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二)德化纸狮习俗(市级非遗) 据杨梅云溪村《林氏家谱》和《郑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元年,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的乡绅林公训,到尤溪县梅仙镇学艺,结合本地群众的集思广益,寓意于狮,有使人敬畏的威严,其意义深远,创造出纸狮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当地群众元宵节,家家户户编竹糊纸,制作纸狮,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组成民间纸狮灯宴表演,成为庆丰收、保平安、驱邪正气之民俗。 纸狮由狮头、腰、尾三部分组成,用篾做骨架,色纸糊成。纸狮表演大都是在村里进行,表演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表演中配乐一般为鼓、锣、钟。其形式为先在祖厝、祖庙拜祭,然后再按预先选定好的路线沿着乡村小道游行表演。每当表演队伍到了村民家门口,那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祈求平安、幸福。游行表演结束后返回祖厝或祖庙。 德化纸狮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保护纸狮习俗,就是保护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但丰富当地民间民俗礼仪活动,而且有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三)纸龙(县级非遗) 德化纸龙在杨梅云溪村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传大约于明朝永乐年间,云溪村捌捌公的第六代孙惠六公为了让乡亲闹元宵,就组织发动乡亲“迎龙”。乡里林姓有八大柱,一到元宵时节,每一柱都有自己的一尾龙,富裕的有两尾。每年元宵夜,9尾龙头对着宗祠门口显威风,柱与柱之间推来推去,为了比龙长(龙越长,表示人丁越兴旺),有的甚至把两三岁的孩子都叫来举龙,厝边常常因为这闹得不愉快。到了第7代,一个富翁站了出来:“同一乡的,有什么好比的,我们就不能只做一条龙?大家热闹开心就好嘛!”这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也是从那时起,杨梅乡从原来的“九龙闹乡”变成“一龙归心”。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竹篾绑成框架,做成龙身若干节,每节龙身和龙头均用竹棍或木棍撑起,龙头和每节龙身用色纸糊上,一条活生生的“龙”就形成了。云溪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闹元宵时进行纸龙表演。 (四)红酒酿制技艺(县级非遗) 德化县的红酒酿制技艺始于北宋重和元年。杨梅乡的林扬休考中戊戌科进士,消息传回家乡,多位私塾先生造访林家,林扬休父亲从屋旁的银杏树下取出一坛珍藏十年的老红酒(后称进士红)用于招待众恩师而饮之,酒香飘十里,众人皆大赞。红酒酿制要选用上等糯米、红粬与深山天然泉水,经多道工序发酵而成,红酒醇香馥郁,口味独特,甘甜绵长。每逢佳节,乡亲们总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红酒畅饮,向亲朋讲述千年银杏树下的故事。 (五)云溪过关习俗(县级非遗) 杨梅乡云溪村慈济宫“过关”祈福活动是以保生大帝医道精神为宗旨,于北宋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040多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夜幕降临,为祈求未成年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幸福,家家户户都会带着孩子,聚集在慈济宫进行祈福。祈福仪式有三通鼓、滚地龙、纸狮、纸龙灯等表演,数千人在村子的蜿蜒山路绕行游走,直至次日凌晨结束。云溪村古老的“过关”仪式场面热烈,突出人们慈悲仁爱的思想,成为杨梅乡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六)云溪灯谜(县级非遗) 云溪谜语主要流行于德化县杨梅乡云溪、上云两村,以云溪方言进行口头叙述为主。它伴随着云溪方言的产生而存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彰显云溪人诙谐与智慧,成为云溪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云溪谜语来源于民众生活,蕴含群众的生活艺术。它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字谜、事谜、物谜、动物谜、植物谜、历史典故谜、风俗民情谜、神话传说谜等等,无所不涉。 (七)云溪百草汤制作技艺(县级非遗) 在杨梅云溪、上云两村,村民们常在农闲时,特别是春耕秋收来临之际,熬制百草汤以调理滋养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便从事农活,无病无痛,生活安康幸福。 百草汤,以山上常见的益母草、野牡丹、金樱子、仙人杖、鸭脚节、虎杖、菝葜、埔盐根、薜荔、梅花藤、鸡血藤、土人参、车前草、黄花远志、石橄榄、老鼠藤根等草药为主,达上百种之多。不同草药依时节山采后凉干,依药性酌情取适量几味,经6小时以上中火熬制成浓汤,取出待用。再取鸡肉或猪肉不等肉类为药引,入锅加山茶油及食盐少许翻炒入味,加入熬制好的草药汤,继慢火煮至肉熟透即可上锅。 (八)五行筋骨术(县级非遗) 五行筋骨术已传承二百多年,由家族世代相传,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出生于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其祖辈世代行医。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游历大江南北四处治疗,期间遇到德艺精湛大师,全心交流、相互学习,并结合祖传技术,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行医三十余年,治疗众多患者,不仅手到病除,更是获得众多患者的赞誉与尊重。其中有行走不便、瘫痪偏头痛、乳腺问题、皮肤疾患、骨盆问题、鼻炎、肝病、肠道问题、手脚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胸椎、腰椎等问题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有众多被治愈的患者拜在他门下学习五行筋骨术,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前后授徒几十人。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心存大爱,立志将五行筋骨术传承下去,对众弟子倾囊相授,让五行筋骨术发扬光大。 三、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 灵芝种植基地50亩(仿野生栽培),开发灵芝茶等深加工产品 生态丝瓜种植180亩,采用"智能滴灌+有机种植"模式 文旅融合 打造"古村+非遗+生态"旅游线路,2025年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 四、发展亮点 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灵芝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024年获评“首批泉州市金牌美育村”。
村落历史文化
云溪是建筑古村。规模宏大,流传着“云溪八百家,祖厝十八葩(幢)”的传说。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吊脚楼”闻名闽中。境内148座传统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宛如苗寨。遗存有“黄金寨堡”的丹山寨(内建聚奎楼)、千年古刹青云寺、“旗杆满院”鱼池楼、私塾裕德堡等。云溪自古就是德化往尤溪的交通要道,古店铺、古道、古桥、古墓、路亭分布于村中或岭路之上,关隘遗址、造纸作坊遗址、牌坊遗址等踪迹可寻。石板古道盘绕村落,远离车辆喧嚣。河渠通畅,流水潺潺,水清可见鱼戏。
村落民俗文化
(一)德化杨梅刻纸(市级非遗) 云溪村的民间艺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在制作纸狮纸龙的同时,发明了刻纸工艺加以装饰,并于2016年3月被评为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杨梅刻纸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经过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后整套工序才算制作完成。作品类型繁多,有鸟虫鱼兽、花草、人物和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图案描绘等,多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刻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二)德化纸狮习俗(市级非遗) 据杨梅云溪村《林氏家谱》和《郑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元年,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的乡绅林公训,到尤溪县梅仙镇学艺,结合本地群众的集思广益,寓意于狮,有使人敬畏的威严,其意义深远,创造出纸狮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当地群众元宵节,家家户户编竹糊纸,制作纸狮,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组成民间纸狮灯宴表演,成为庆丰收、保平安、驱邪正气之民俗。 纸狮由狮头、腰、尾三部分组成,用篾做骨架,色纸糊成。纸狮表演大都是在村里进行,表演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表演中配乐一般为鼓、锣、钟。其形式为先在祖厝、祖庙拜祭,然后再按预先选定好的路线沿着乡村小道游行表演。每当表演队伍到了村民家门口,那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祈求平安、幸福。游行表演结束后返回祖厝或祖庙。 德化纸狮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保护纸狮习俗,就是保护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但丰富当地民间民俗礼仪活动,而且有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三)纸龙(县级非遗) 德化纸龙在杨梅云溪村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传大约于明朝永乐年间,云溪村捌捌公的第六代孙惠六公为了让乡亲闹元宵,就组织发动乡亲“迎龙”。乡里林姓有八大柱,一到元宵时节,每一柱都有自己的一尾龙,富裕的有两尾。每年元宵夜,9尾龙头对着宗祠门口显威风,柱与柱之间推来推去,为了比龙长(龙越长,表示人丁越兴旺),有的甚至把两三岁的孩子都叫来举龙,厝边常常因为这闹得不愉快。到了第7代,一个富翁站了出来:“同一乡的,有什么好比的,我们就不能只做一条龙?大家热闹开心就好嘛!”这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也是从那时起,杨梅乡从原来的“九龙闹乡”变成“一龙归心”。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竹篾绑成框架,做成龙身若干节,每节龙身和龙头均用竹棍或木棍撑起,龙头和每节龙身用色纸糊上,一条活生生的“龙”就形成了。云溪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闹元宵时进行纸龙表演。 (四)红酒酿制技艺(县级非遗) 德化县的红酒酿制技艺始于北宋重和元年。杨梅乡的林扬休考中戊戌科进士,消息传回家乡,多位私塾先生造访林家,林扬休父亲从屋旁的银杏树下取出一坛珍藏十年的老红酒(后称进士红)用于招待众恩师而饮之,酒香飘十里,众人皆大赞。红酒酿制要选用上等糯米、红粬与深山天然泉水,经多道工序发酵而成,红酒醇香馥郁,口味独特,甘甜绵长。每逢佳节,乡亲们总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红酒畅饮,向亲朋讲述千年银杏树下的故事。 (五)云溪过关习俗(县级非遗) 杨梅乡云溪村慈济宫“过关”祈福活动是以保生大帝医道精神为宗旨,于北宋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040多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夜幕降临,为祈求未成年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幸福,家家户户都会带着孩子,聚集在慈济宫进行祈福。祈福仪式有三通鼓、滚地龙、纸狮、纸龙灯等表演,数千人在村子的蜿蜒山路绕行游走,直至次日凌晨结束。云溪村古老的“过关”仪式场面热烈,突出人们慈悲仁爱的思想,成为杨梅乡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六)云溪灯谜(县级非遗) 云溪谜语主要流行于德化县杨梅乡云溪、上云两村,以云溪方言进行口头叙述为主。它伴随着云溪方言的产生而存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彰显云溪人诙谐与智慧,成为云溪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云溪谜语来源于民众生活,蕴含群众的生活艺术。它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字谜、事谜、物谜、动物谜、植物谜、历史典故谜、风俗民情谜、神话传说谜等等,无所不涉。 (七)云溪百草汤制作技艺(县级非遗) 在杨梅云溪、上云两村,村民们常在农闲时,特别是春耕秋收来临之际,熬制百草汤以调理滋养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以便从事农活,无病无痛,生活安康幸福。 百草汤,以山上常见的益母草、野牡丹、金樱子、仙人杖、鸭脚节、虎杖、菝葜、埔盐根、薜荔、梅花藤、鸡血藤、土人参、车前草、黄花远志、石橄榄、老鼠藤根等草药为主,达上百种之多。不同草药依时节山采后凉干,依药性酌情取适量几味,经6小时以上中火熬制成浓汤,取出待用。再取鸡肉或猪肉不等肉类为药引,入锅加山茶油及食盐少许翻炒入味,加入熬制好的草药汤,继慢火煮至肉熟透即可上锅。 (八)五行筋骨术(县级非遗) 五行筋骨术已传承二百多年,由家族世代相传,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出生于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其祖辈世代行医。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游历大江南北四处治疗,期间遇到德艺精湛大师,全心交流、相互学习,并结合祖传技术,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行医三十余年,治疗众多患者,不仅手到病除,更是获得众多患者的赞誉与尊重。其中有行走不便、瘫痪偏头痛、乳腺问题、皮肤疾患、骨盆问题、鼻炎、肝病、肠道问题、手脚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胸椎、腰椎等问题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有众多被治愈的患者拜在他门下学习五行筋骨术,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前后授徒几十人。五行筋骨术传承人林双春心存大爱,立志将五行筋骨术传承下去,对众弟子倾囊相授,让五行筋骨术发扬光大。
村落自然环境
云溪村,地处戴云山腹地,位于“三市三县”(泉州德化、福州永泰、三明尤溪)交界处,距离德化县城72公里。有云溪、溪坪、苦岭、刘口前等4个自然村落,全村土地面积2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2亩,森林覆盖率82.3%,平均海拔800多米。
村镇承诺书
乡村协议承诺书.pdf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