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洋村
前洋村位于永泰祖山龙脉磨笄山脚下、气候宜人,雨量适度。前洋村四面环山,既有真山真水,又有人文景观。
前洋村位于永泰县东北部,距县城 27 公里,葛丹公路通车后,距离福州32公里。平均海拔620米,周边景点有天台寺、动植物园等。距离永泰动车站40分钟,永泰西高速口约40分钟。近几年,前洋村通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美德银行、文化研究中心等,民风得到极大优化。
村落历史文化
前洋村经济主要以农业、林业与传统的手工业为主。农业以水稻以及四季的蔬菜水果为主,林业以盛产毛竹、青竹及各类树种为主。传统手工有制作竹编、藤编、染布等生活用品和自主加工粉干、线面、蛋燕、魔芋、茶油、青红酒、各类酥油饼等食品。赤岸村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勤劳淳朴的家乡人民创造出历史文化。前洋村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有文字记载的为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 1178 年),此时南宋政权岌岌可,社会极度混乱,此时有张、何、李、戴、柯、梁等姓先祖,由大樟溪进台口溪逆流而上,抵达赤岸村,此时此岸村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是躲避豺狼虎豹的绝佳之地,宋元年间,村落主要居住地为后楼、半边山、后坪、洋中厝等周边,为了乡人居住安全,村民在两个过隔的山头修建了防御工程,即防前楼、拦后楼,相传有一次匪患从现在的里洋的大圳方向避过拦后楼攻了过来,进行掠夺,此后在大圳附近的地方取了个“后塌”的地名,意为村子后面“塌”了,这些“防前”、“拦后”、“后塌”等地名都是根据当时社会治安、结合历史典故命名的,用当地方言解释是十分有含义的。明洪武年间,有南京张实夫改王氏先祖王安,拨军屯田于此,后来陆续有蔡氏、何氏、黄氏、曾氏、郑氏、蒋氏以及三个不同流源的张姓族人等陆续迁居于此,明朝中叶人口开始大量繁衍,村落始规模。
村落民俗文化
青红酒酿造:始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讲究酿酒技术的先人都是从前洋村人从隔壁乡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村——白露洋(与庆湾庄乡亲一样,同为盘古张氏宗亲,现已荒废)的一个山泉眼取水,作为水母,乡人谓之白露泉,每到酿酒的秋冬季节,家家户户炊糯米,挑山泉水开始酿酒,好不热闹。手工山茶油:最鼎盛的时期应是在清朝末年,当时赤岸村的李果尚未普遍种植,除了平原地区水田地,极目所到之处都是茶树,至今在磨笄山的山麓还有一片百年树龄的山茶树,手工山茶油可以保留浓厚香味,尚有后人在积极的推广该技艺。乡间有打油诗曰“……送君送到油行店,茶油索面担一担,车带带米声声响,声音超过剃头店。离开车带和油行,两间大店列两旁,这边隆丰糕饼店,对面和春药材行……”。闽剧:盛行于民国初期,当时赤岸村有非常优秀的闽剧传承人,村中成立有闽剧团,该闽剧团延续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才解散。现在这些闽剧爱好者都自行组织成立俱乐部,不定时的举行票友活动。评话:在电视未普及的年代,村中有评话社,每月举行两次评话讲演,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村中还有多名“评话先生”。伬唱:与当时的评话社一起活动,现在这些人员都成立了民间乐队,活跃在乡村的婚丧喜庆场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