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陆续开放当中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竹管垅乡李家洋村

 李家洋村位于竹管垅乡西南部,原名里佳洋,因村坊四面环山,围成一田洋,外险里缓,故名,后因方言谐音误传为李家洋。

李家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县城西南侧,北距寿宁县26公里、宁德市区100公里,西至清源镇17公里,南到竹管垅乡5.5公里,东达南阳镇16.8公里、犀溪镇33公里。村落深受畲族文化影响,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村落内保存有多座传统建筑,建筑就地取材,以夯土、木材、块石砌筑。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保持完整,选址营造聚落风水格局特色。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2015年“福建省美丽乡村”。

村落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县城西南侧,北距寿宁县26公里、宁德市区100公里,西至清源镇17公里,南到竹管垅乡5.5公里,东达南阳镇16.8公里、犀溪镇33公里。村落深受畲族文化影响,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村落内保存有多座传统建筑,建筑就地取材,以夯土、木材、块石砌筑。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保持完整,选址营造聚落风水格局特色。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2015年“福建省美丽乡村”。

村落民俗文化

(1)畲族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深受畲族文化影响,在建筑、饮食、活动、服饰等方面保留有畲族的生活习惯,是民族气息醇厚的特色村寨。 (2)红色历史历史 在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 底,中国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在李家洋村重建寿宁县下南区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参与了与民团、土匪等反派爪牙斗争的游击战役。由于长期居住在偏远闭塞、村落分散的山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李家洋的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畲医药的特色疗法和中草药的种植技术被视为珍宝,靠口传新授,代代相传。 (3)宗族历史 李家洋村主姓为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记载,该叶姓始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80年)迁入李家洋定居,距今600多年。叶氏族人十分重视文化族人雇请私塾先生到村设馆,教授子弟识文断字。清代期间,李家洋共出过1名教谕,1名训导,61名秀才 (4)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 李家洋村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主要指宗族文化、教育文化、医药文化等,以及通过古民居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反映出的建筑文化。

村落自然环境

李家洋村地形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最高峰在马鞍山,海拔993米。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为圆月型的农田,整体形成“四面环山,围田聚居”的独特村落选址格局,衍生了青山作枕绿水为带的环境意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共生。该村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67摄氏度,是避暑的首选地方。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75毫米,平均降雨日数为150天。境内水域为叠石溪支流,村内河流总长度为9.86千米。村内古树包含南方红豆杉、钩锥、竹柏,共10株。村庄经历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井字型街巷格局——“三纵多横、阡陌交通”,以对外主干道贯穿上下,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次级的巷道,村庄以横向道路为主。村落内部传统建筑 风貌保留比较完整,较少现代新建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好;民居布局错落有致,空间尺度宜人,铺地与两侧建筑基本保留完整。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质量较高,是寿宁民居风格的典型代表。村落内部现存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祠堂、庙宇等,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少数建国后的建筑。反映着该地区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  

村镇承诺书
本村待认养房屋
传统村落海峡认养平台是一个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 实现着年轻与古老间的新对话,田园未远,梦想仍在,愿你我都是归乡人

联系方式:zxctcl@126.com

京ICP备19057194号-1


网站公示:本网站上所公示图片均系村民自行提交
如有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请权益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
我方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