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
石圳村隶属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距政和县城约4公里,是一个在宋代就已形成的古村落。
石圳村后因公路开通,水运渐废,石圳逐渐丧失交通要冲地位,村子逐渐没落。如今,村内有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馆、中华紫薇园等特色景点。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福建省巾帼美丽家园创建示范村、福建省省级绿色村庄建设示范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南平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获评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2021年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022年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
村落历史文化
星溪书院是朱子之父朱松任政和县尉时创建,距今已越九百年。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宋绍兴四年出生于徽州婺源。宋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政和县尉。后历任尤溪县尉、晋江石井镇监、秘书省正字、左从政郎、左宣教郎,著作佐郎、奉议郎等职。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环溪书院。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
朱松首仕政和时,奉老携幼,举家迁入闽地。其生有俊才,志存高远,节义道学,鼎重人赛。在政和县尉任上,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同时,重教兴文,敦化民风。其建书院于星溪南岸,职事之余常在书院读书观理,以诗文会友,开堂讲学,施教化育人。其离任后,每回政和时,总喜居书院,以此为家。其父朱森,一介儒生,终身以教书为业,生前常到书院帮助打理。其子朱熹,幼年时曾随父母寓居书院,接受启蒙教育。成年出仕后,不忘父训,毕生结缘书院,曾多次到星溪书院奉孝讲学。故而,星溪书院凝聚着朱氏三代大儒的心血,也令政和成为先贤过化之地。
村落民俗文化
福主庙供奉许真君(许逊),晋代江西南昌人,道教重要人物,以除蛟治水著称,被尊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石圳村常遭水患,村民供奉其以祈平安。
据传石圳建村时,因风水形似“牛眠龟伏”,村民依堪舆指点按七星方位挖掘七眼井,均得清泉。后井多被填埋,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中重掘修复,此处林厝井为其中之一。
福兴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光绪年间重修。左殿祀三世佛及十八罗汉、二十四天尊;右殿临水殿供奉陈、林、李三娘(三奶夫人)。两殿仅一墙之隔,体现释道融合的包容信仰。寺内存二十余幅壁画,出自本土画家江汝舟之手。
天后宫供奉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政和虽为内陆,但因宋代官方提倡,于城关及石圳均建天后宫。石圳妈祖庙为乡间仅存,2011年重建,占地365平方米,象征日日平安。
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大奶巡游”活动,村民集体参与,最先返回临水殿者被视为次年最有福之人。
村落自然环境
石圳村位于福建省南平政和县,于政和县城西郊约4公里之七星溪南岸,地形近似半岛,是一个在宋代就已形成的古村落。明、清时期,石圳是一处水运要冲,是一个粮食和茶、盐、布匹等进出政和的中转码头,民国时期,石圳码头仍然十分繁盛,后因公路开通,水运渐废,石圳逐渐丧失交通要冲地位,但却遗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石圳村为石屯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镇区东北侧,政和县西侧,距县城11.2公里。距宁上高速互通路口仅6.4公里。村庄周边群山环抱,七星溪蜿蜒环抱,典型的河谷地段,保持相对的独立,原生气质鲜明。
石圳曾是政和古官道第一铺,桐岭铺的所在地,有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575 年的福兴寺,种植有50亩的紫薇园。依托悠久的商埠文化、古朴的民居及乡道、优美的乡村环境,以“文化休闲”为主题,以白茶文化、紫薇文化为特色,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保护,通过生态休闲产品补充、古埠场景恢复、体验式农业联动等手段,将其打造成政和古今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休闲风情村,使之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宁静古朴乡村生活体验地。